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执政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执政方式的固化,是政党控制公共权力的体制、机制、途径、手段和方法取得比较稳定的形式,或者说,执政模式就是具有了一定稳定性和制度化特征的执政方式。一种执政模式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执政模式从此就一成不变了;相反,政党执政理念的变化,往往会使执政方式发生变化从而使执政模式发生改变。
政党政治起源于西方。通过多个政党之间在合乎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周期性地进行平等竞争,然后产生执政党来执掌政权,是西方政党执政的基本模式。在20世纪世界政治发展和政党发展史上,苏联共产党占有的地位,是其它政党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第一个上台执政的共产党,它的兴衰被赋予了重大的象征意义。苏共这种特殊的历史地位,以及苏共自成一格的执政模式,这种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影响,使我们对它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列宁和斯大林都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客观、主观原因,列宁、斯大林都没有能够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这个党的系统、完整的理论。因而总的来说,在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未能实现由领导革命的党向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党的转变,没有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执政模式。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共执政模式在战争年代以及加速建立国家工业基础时期都有值得肯定的历史功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模式的问题和弊端日益显现,个人崇拜、官僚主义、理论脱离实际、党群关系恶化等等问题随之而来,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历史选择了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非斯大林化”是赫鲁晓夫时代的重要标志。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在政治上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消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这一事件对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变化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是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模式的先声。赫鲁晓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创了苏联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针对高度集权的执政模式,赫鲁晓夫上台后,从恢复和健全法制、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干部制度等方面改革苏共的执政方式,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但赫鲁晓夫是一个不高明的改革家,他未能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他也没有能够完全改变斯大林留下的党的执政模式;相反,他一如既往地利用着这套模式。结果是赫鲁晓夫主观上想克服斯大林时期党的活动的弊端到后来却又统统复活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个人崇拜现象。
赫鲁晓夫对苏共的执政方式进行了幅度比较大的改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干部任命制与任期制、集体领导与个人专权、党政不分与以党代政成为赫鲁晓夫执政模式的特征。
事实证明,赫鲁晓夫看到了苏共的执政模式的问题和弊端,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对今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思路,他的历史贡献是不能抹杀的;但作为斯大林时代的“产儿”,赫鲁晓夫本人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加之苏联领导层中的保守力量仍固守着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念,以其僵化的理论教条阻碍和抵制改革,使赫鲁晓夫的改革未能深入和拓展,对旧体制只是起了某种修补作用。赫鲁晓夫执政模式的探索给我们以深刻启迪:作为中国共产党应当不断提高执政创新能力,跳出党政不分的怪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