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e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对国民价值观的塑造,更是作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参数,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一定程度上代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软实力。为了应对来自中国的压力,莫迪政府极力打造印度“印记”,注重本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实行多元文化战略,利用文化外交改善中印长期存在的症结,极大地提升印度文化在华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本文以印度对华文化外交为研究对象,从五个部分探讨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文化和文化外交的概念进行界定:文化是由社会实践构成人类对道德、习俗、知识、价值观、作风、信仰、取向的普遍认知。文化外交则是外交行为主体的活动和表现形式;第三部分重点阐述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现状和动因。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现状表现可概括为;对华外交主体层次化,内容多样化和产品形象化。其动因可概括为;实现“有声有色大国”的目标、通过开展对华文化外交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印度文化在华的影响力,巩固印度在华利益。第四部分通过透视印度对华文化的现状和动因,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全面分析制约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因素。第五部分针对制约因素提出促进两国文化发展的策略,从政府层面、经济层面、民众和社交媒体层面全面展开策略分析。依据问题因素,提出促进中印两国文化外交发展的对策:一方面,中印两国开展文化外交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推动中印两国文化外交发展应遵循谨慎性、协作性与灵活性、适度风险原则与积极性原则。另一方面,印度对华开展文化外交的目标在于夯实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印度开展对华文化外交对中印两国的关系导向。面对当前局势,中国应该沉着冷静,认清现实,寻找本国文化的发力点,积极宣扬本国优秀文化。中印两国的历史争端和外交分歧所暗含的“偶然性”必然为现在合作共赢的趋势所取代,中印两国文化外交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两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双方文化外交的开展犹如虎添翼。只有拥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时代之音。
其他文献
农贸市场是城镇居民购买蔬菜、肉食禽蛋、水产品、米面等农产品的区位空间。其布局的合理与否 ,影响市场经济效益的好坏、关系到城市环境的治理 ,与是否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息
现实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权力转移,而非建构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身份转移,能解释国家在进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后,某些体系内外行为体对它采取的敌对态度。国际体系是权力体系,
<正>这篇文章带有点"书法绝学"揭秘的味道,透过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揭示一下魏晋书法奥秘,顺便领大家看一看王献之"徒子徒孙"们的伟大"业绩"。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
为了减少我国城乡居民"因病致贫"的情况,我国在医保的基础上又施行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自施行以来,虽效果明显,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促进我
信仰作为一种主体追求信仰对象的精神趋向活动,根源于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超越性,依赖于人类心理活动"知、信、情、意"各环节的综合作用。人类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存在,更是一
<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后汉时期(即公元一至二世纪)道教才得以真正产生。后来在三至四世纪也就是魏晋时期,由于印度佛教的传入,道教开始与佛教相
CC2420是Chipcon公司开发的一款符合Z igbee标准的低功耗射频芯片。在简要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结构后,对CC2420芯片的功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工作原理和应用电路,设
陈廷敬(1639年-1712年),清代名臣,字子端,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生于泽州(今山西阳城),初名敬,因同科进士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加"廷"字,改为廷敬。他历任经筵讲官(康熙皇帝的
<正>素质原本是心理学专门术语,系指人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其解释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方面。先天性素质指人的自然性的一面,是指人的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特点和原有基
《夷坚志》是宋代志怪小说之集大成者,多为奇闻怪异之事,间杂以遗文轶事、诗词歌赋,以及中医方药等,不仅搜罗异闻最多,影响亦最大。其中有关报应的条目,多不胜数。其中关于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