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适应性行为对产出的影响效应 ——以水稻种植户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in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预计到2100年将上升3.5-5℃,极端气候的发生概率也会增加(IPCC,2013)。气候变化加剧现有气候风险,未来频发的极端气候会造成一系列的生态后果和社会经济后果。面对极端气候给农业带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为了达到缓解极端气候给农业带来的威胁的目标,农户应采取有效的极端气候适应性行为。在农户应对极端气候漫长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阻碍了农户进行有效适应,这些适应措施是否能够缓解极端气候对农业产出的不利影响?国内已有研究对此提供的证据不够充分,且鲜少有量化农户极端气候适应性行为对产出的影响效应。本文结合调研数据、气象观测站数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首先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分析了全国和黑龙江、四川、浙江三省的气候变化趋势;然后根据现实情况统计了我国1986-2017年极端气候灾害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对气候变化认知以及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的因素;最后利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水稻种植农户对极端气候适应性措施选择的影响及效应;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将适应措施分为预防性措施和补救性措施两类,通过多项选择内生转换回归模型估计不同适应措施的生产效应。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全国年平均气温呈现显著的波动上升的趋势,平均每10年全国平均气温增幅为0.431℃。黑龙江、四川和浙江三省的生长期平均气温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各省的气温上升幅度各有不同。按照上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四川、浙江、黑龙江。平均每10年各省生长期气温上升幅度依次为:0.663℃、0.447℃、0.377℃。但是全国和三省的降水量随年份的推移呈现上下剧烈波动的特征,不具有显著的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2)我国农作物1986-2017年期间每年约有近三成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受到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其中有一半的受灾面积会造成农作物减产至少三成以上。我国极端气候灾害事件的发生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其中旱灾、涝灾和风雹灾害是对我过农作物生产影响最大的三种极端气候灾害。旱灾、涝灾、风雹灾害受灾率分别为 14.57%、7.02%和 2.82%,成灾率分别为 7.43%、3.82%和 1.44%。(3)基于Logistic模型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气候变化认知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女性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能够感知到农业生产期间的气候变化;年龄对农民气候变化认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受教育水平越高,越能够感知到气候变化。是否认识到气候变化、性别、是否当过村干部、种植规模以及是否有受灾经历对农民适应性行为选择有显著的影响。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农户倾向于采取适应性措施来规避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到气候变化的女性在参与农业生产决策时倾向于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农户当过村干部对农户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种植规模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采取适应性措施;有过受灾经历的农户风险防范意识较高,会根据以往的经验,采取适应性措施来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4)基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种子投入、户主为女性、户主当过村干部、参加过合作社、灾害经历促进农户进行极端气候适应性决策。说明相对于男性,女性农户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能感知到极端气候和理解适应措施的重要性;户主当过村干部的经历会让农户了解到新品种、新技术等适应措施,促进农户进行适应性决策;参加合作社能为农户提高技术、信息,为农户进行适应性决策提供可行的路径;灾害经历增强了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农户采取极端气候适应性行为来避免极端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的影响。适应农户与未适应农户的产出的平均处理效应在1%的水平上显著。基于反事实假设,采取极端气候适应性行为的农户若未采取相应的适应性行为,其水稻每公顷产出将下降910.586千克(10.92%);未采取极端气候适应性行为的农户若采取相应的适应性行为,其水稻每公顷产出将增加198.105千克(2.50%)。这说明,农户极端气候适应性决策能够增加农业产出。(5)把适应措施分为预防性措施和补救性措施两类,估计不同适应措施的生产效应。预防性措施适应农户与未适应农户产出的平均处理效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基于反事实假设,当采取极端气候灾前预防适应性行为的农户若未采取相应的适应性行为时,水稻每公顷产出将下降821.675千克(9.92%)。当未采取极端气候灾前预防适应性行为的农户若采取相应的适应性行为时,水稻每公顷产出将增加122.969千克(1.54%)。总的来说,农户极端气候灾前预防适应性决策能够增加农业产出。补救性措施适应农户与未适应农户的产出的平均处理效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基于反事实假设,当采取极端气候灾后补救适应性行为的农户若未采取相应的适应性行为时,水稻每公顷产出将下降757.613千克(9.05%)。当未采取极端气候灾后补救适应性行为的农户若采取相应的适应性行为时,水稻每公顷产出将增加100.349千克(1.25%)。这说明,农户极端气候灾后补救适应性决策能够增加农业产出。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博物馆文创也在朝着数字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将具有地域特色、博物馆特色的文化要素融入文创设计当中,以减少同质化现象,以及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挖掘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化的基本认知与偏好,汲取用户对于文创产品的设计建议也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一种有效的用户参与式设计模式,能够在互联网虚拟社区背景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分析用户需求数据提取,获得用户对博物馆意象与印象感知。
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他们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的的关键时期,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孩子接受品德教育的最初场所,因此家庭品德教育对于小学生道德品质建设的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和意义。而如今,小学生品德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认识缺少、道德行为偏差等问题,更多谈及到的也是家庭教育问题,由此可见家庭的德育功能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调查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国际体育赛事逐年增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相继举办了南京青奥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2022年将举办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夏奥会与冬奥会将在北京完美相遇。习近平总书记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出了“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四大办奥理念,其中“绿色办奥”作为四大理念之首,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治国理政理念相一致。冬奥会提出的绿色方案彰
当前,传统村落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点。为提升传统村落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创造出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需要对其生活空间予以高度重视。苏州市作为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先发地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试点城市,其传统村落发展建设以及面临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因此,本文以苏州传统村落生活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多学科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苏州典型传统村落陆巷村为例,分
涵摄错误是解决“王鹏鹦鹉案”等引起舆论哗然与备受学界关注的案件的有效之策,而司法实务总体上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很少论及涵摄错误,涵摄错误的实践缺位之现状催生笔者对此的思考。诚然,涵摄错误在司法实践中无法被重视的重要原因是实务界对涵摄错误的理论认识不足,甚至是我国大陆刑法学界也存在对涵摄错误的理解单一并且论证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的核心是厘清涵摄错误的理论争议与要点,意在探求如何将涵摄错误有效适用于司法
在高原山区遥感影像识别中,地块破碎、土地利用类型复杂的情况给影像识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以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为数据处理平台,云南省曲靖市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系遥感数据,计算了一系列植被指数,根据这些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确定水稻提取的关键植被指数,然后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研究区水稻种植信息进行提取。本文选择了四种不同的分类器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型水生甲壳动物之一,养殖产量高,具有重要经济价值。20世纪20年代从日本引进入中国南京,目前已成为中国分布最广、最著名的淡水经济甲壳动物养殖品种之一。克氏原螯虾抗病能力强、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这些特性使其在新环境的中很容易生存,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和经济价值。2018年4月底5月初盱眙县兴隆乡池塘养殖的克氏
秦汉时将官文书的传递称为“行书”。秦汉时期的文书传递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包含与文书传递相关的传送程序、记录制作、管理机构以及律令规定等多个方面。其中,在文书传递过程中,为记录文书传递各个程序而形成的简牍材料即是行书文书。行书文书是文书传递各个阶段形成的记录文书之总称,根据文书传递阶段的不同,可分为形成于文书签发阶段的“奏封记录”、中转传行阶段的“传行记录”、文书签收阶段的“启封记录”。三类行
运用新技术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研究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瑞昌竹编为例,利用深度学习模型与计算机辅助技术开展瑞昌竹编保护研究,解决瑞昌竹编因缺少非遗竹编传承人,导致竹编产品纹样陈旧匮乏,且人工设计竹编纹样时缺乏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本研究引入机器学习中深度学习模型对瑞昌传统竹编纹样进行生成实验;同时开展深度学习模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是一篇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所翻译的内容是水利专家刘树坤等人编著的《水与生态环境》一书中的第六章第二节《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在完成本次翻译实践后,作者归类并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且成功运用语篇衔接理论解决了这些困难。译者选取的文本有着鲜明的特点,比如:内容专业性强、逻辑清晰、行文简洁等。这无疑给作者翻译带来了难度。具体困难有:1)中英衔接方式不同;2)中英文之间逻辑关系表示形式不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