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认识论作为教学论大学科领域内部的一门分支学科,从一开始就以其较高的抽象概括水平,被定位在教学哲学层次。它是在对当时我国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基础之上,继承了与凯诺夫《教育学》一脉相承的理论硬核,从而最终完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存其创立之初,因其具有较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和较高的理论品格,曾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我国教育教学实践的变革尤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认识论就蒙上了一层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相错位的嫌疑,受到来自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质疑。教学认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其创立之初,就有学者对其能否成立表示了相当的怀疑,并围绕着学科体系、学科定位等问题展开了争论。教学认识论有着自身固有的本体论的困境,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方法论的分野,而方法论的分野缘起于对既有的教学认识论理论体系进行的反思。已有的教学认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哲学认识论与教学论交叉或结合而生发出来的一种理论,而传统哲学认识论内蕴有理性主义的精神内核,以此建构逻辑所构建出来的理论不免就打上了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因而首先梳理出了理性主义的发展脉络,其次大致勾勒出了理性主义的特征为:抽象性、绝对性、主客二分、工具化。理性主义在教学认识中的特征表现为:单一化的认识主体、唯概念化的思维逻辑、本质主义的探究取向、宏大叙事悱的话语形态。相应的其局限性表现在:无法把捉全面的教学图景、无法把握教学中的整个生命、教学意义层面的缺失、细节境遇性的指导乏力。理性主义教学认识的理路有其自身局限性,依托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想资源——老庄思想、唐代禅学;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一些流派——意志主义、存在主义、直觉主义、佛洛依德主义,我们为非理性教学认识找寻到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依凭。从上述思想资源中,我们进一步勾勒出了非理性的特征:非抽象性、相对性、主客合一、价值化。并将非理性的上述特征在教学认识领域中进行了应用,其原则大致为:走向教学认识主体的多元化、具象性的教学认识思维逻辑、教学认识方法需要情感和体悟、草根叙事型的教学理论话语形态。理性主义教学认识是片面和单一的,但并不是完全要否弃理性教学认识。理性教学认识与非理性教学认识是互补的,因而不能对二者采取“非此即彼”的独断论式的割舍,更应该采取一种“或此或彼”的选择论式的态度。二者有其共存的必要性和前提,并结合以上的分析对二者各自的适用范围作了大致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