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德发的“五四”文学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e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德发是现代文学史学研究中无法绕过的人物。他以扎实的治学态度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方向,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诸多新的学术增长点的生成。仔细审视他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著作,尤其是关于“五四”文学研究的著作,其经典论述仍不容忽视。朱德发努力把“五四”文学研究提升至学术研究的层面,其靠近历史的研究态度,客观中立的学术立场,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空间,为文学史书写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朱德发的优秀研究成果和独特的视角方法,是他留给新文学研究的宝贵财富。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前人有关朱德发“五四”文学研究的成果,为进一步理解朱德发的“五四”文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关于“五四”文学的研究更具有理论延伸性。论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朱德发“五四”文学研究缘起。“五四”文学作为特定的历史范畴,是在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和激荡交汇中形成的,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辉煌开端。对“五四”文学研究时代文化语境整体概括并进行阶段性的阐述,由宏观到微观,聚焦到朱德发的“五四”文学研究,并结合其所处时代文化语境及学思历程进行探讨。特殊的时代文化语境和自身独特的学思历程,使朱德发以开放的姿态进入“五四”文学研究领域,开创了中国“五四”文学研究的新局面。第二部分探究朱德发“五四”文学研究中关注的主要问题。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五四”文学革命指导思想、《中国五四文学史》的建构、“五四”文学观念的深层文化意识等核心问题和“五四”时期作家作品再解读、现代学术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及“五四”文学和城市文化建设等具体问题。朱德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反思、拓展、创新,鲜明地体现出其“五四”文学研究的独特性,并在理论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继续“五四”文学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新的理论范式。第三部分探究朱德发“五四”文学研究的价值立场和研究方法。朱德发在探究“五四”文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精神内核时,始终以人道主义作为自己学术的思想指引和基点,并贯穿于学术研究的始终;在以价值中立的学术立场进行学术判断时,体现出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朱德发在兼容并包中对多种理论加以运用,不断地质疑、创新且通过比较视野拓展研究思路,扩宽了文学研究方法的广度和深度。第四部分对朱德发“五四”文学研究进行价值评估。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贡献和“五四”文学研究的学术启迪两方面入手,对其“五四”文学研究的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朱德发作为新时期中国“五四”文学研究领域的引领者和集大成者,毕其一生的才情和精力,把中国“五四”文学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以“五四”文学研究为基点,秉承现代学术的优良传统,拓展了研究视域,为新文学史写作提供新的范式,深化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其他文献
晚唐听雨诗作为晚唐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也作为听雨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有着其无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而对其相关研究,迄今尚少。雨自诗骚时代进入中国文学之中,经历了漫
针对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首先介绍了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优势,然后从制度设计、现代技术、课程实施三个方面全
220 kV塔头全复合材料钢管杆,可有效减少输电线路占地,并减少电气间距实现压缩走廊。通过电气规划,得到了水平相间距离、垂直相间距离、绝缘污秽水平分析等相关内容,通过结构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经济文化在急剧变化中曲折发展。自汉和帝之后,宦官与外戚开始交替掌权,以致政局混乱,官吏选拔制度遭到破坏,文人入仕之路障碍重重。虽经学
本文可视为对岁时赋发展史的断代研究。岁时赋孕育于先秦,形成于两汉,于魏晋时期走向成熟并逐渐兴盛起来。因此,截取这一阶段的岁时赋发展史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探寻岁时赋的早
意象是我国具有独创意义的文学理论概念,是文人在文学创作时,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融合在一起,实现“象”的“意”化,从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悟蕴含其中的一种文学呈现
通过纠偏原理分析,提出了一种应用模糊控制技术设计的纠偏控制器。依据纠偏原理、现场操作人员的施工经验和专家知识设计了模糊控制规则,建立了模糊控制规则表,实现了对盾构
王充是东汉时期成就卓越的思想家、学者,其著作《论衡》思想博杂,包罗广阔,以“疾虚妄”为主旨,为人所重视。《论衡》成书的最主要背景是东汉谶纬神学的盛行,当时的学风、文
自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在条件具备时开征房产税”以来,开征房产税就一直是政界、学界讨论的热点。2006年国家决定在部分省份和地区进行房产税“空转”试点,2011年1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