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动力学机理与控制指标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c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在分析传统混凝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基础上,根据流体动力学理论和试验分析,研究湍流条件下的混凝动力学问题.混凝效果与混凝剂在水中迅速扩散密切相关.湍流混合过程是在强制对流作用下经过主体对流、湍流扩散和分子扩散,最终达到分子级均匀混合.通过对比宏观混合与微观混合时间的量级,提出了湍流条件下,湍流扩散主导宏观混合,分了扩散主导微观混合,而混合时间由宏观混合主导,Eu可作为混合效果的控制指标.研究絮凝的动力学过程,也就是研究絮凝过程中颗粒状态的变化,颗粒是怎样从粒径较细数量较多,逐步演变为粒径较大而数量较少的.要使颗粒产生絮凝需要有两个基本前提,颗粒间的接触以及接触后的聚集.在流动水体中两个保持一定距离做相对运动的颗粒,如无其它力的作用是无法接触的,因为它们之间将始终维持原来的间距.当然,颗粒的接触并不等于聚集,如果颗粒不具备彼此结合的能力,接触后的颗粒仍然处于分散状态,它取决于混凝剂的性质.总之使颗粒产生絮凝的首要条件是接触碰撞,涡旋运动产生的剪切力和惯性离心力是颗粒接触碰撞的主要作用力,其中涡旋剪切力是主导动力致因.试验进一步证实了G和Eu可作为混凝效果控制指标的可行性,建议混合阶段G值为500~1000s<-1>、Eu值为9~10时;絮凝阶段G值为100~20s<-1>,并逐级递减,Eu值为80~100.高浊度水是指浊度较高,有清晰的界面分选沉降的含沙水体.研究高浊度水的快速混凝动力学机理与控制指标,通过对搅拌和管道混凝试验的数据分析,提出了该综合控制指标的最优值,G值为400s<-1>,Eu值为1.0~1.2.
其他文献
公路路基下伏空洞往往会削弱或破坏其上伏岩土层的稳定性,在这类场地上建造工程必须对空洞的稳定性进行全面的勘察和评价,以免工程完工之后,出现地基陷落,工程毁坏的情况.该
地下水砷污染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相关饮用水标准日趋严格增加了水处理工艺的难度。铁基吸附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吸附容量、再生简单等优点,成为常用的除砷
该文对CFRP抗弯加固梁的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加固梁的非线性仿真分析模型.主要工作如下: 1.结合前人的试验资料,对碳纤维加固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影
我国水资源匮乏,各类水环境问题错综复杂,同时存在着“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日益宝贵的雨水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上相关的雨洪管理新思路如:低影响开发(LID)和最佳管
该文在分析了单管冻结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土的热力学性质和水的对流换热性质,研究了水下地层冻结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相似理论的基本原理,推导
学位
多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的发展都要求提高基础的承载力,为大直径桩的应用一研究提供了契机.大直径桩的采用可以显著提高单桩的承载力,在设计中的使用也比较灵活.可以有用桩下
该文通过Ansys分析软件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四种类型的八层空间框架结构体系的地基沉降变形、基底反力分布、基础内力分布、上部结构内力分布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验
该文针对网壳结构最常用的薄壁圆管截面,推导了理想弹性材料的塑性矩阵和弹塑性矩阵.对网壳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和抗震性能进行研究.采用自编程序分析了常用网壳结构的自振特
该文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选取了水流冲刷这个对岸坡稳定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在研究水流冲刷对岸坡稳定影响时,明确了岸坡冲刷的微观机理,指出了不同岸坡具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