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抗菌药物MIC附近浓度的运用对细菌耐药的影响。
2.探讨诱导后耐药菌在应用外排泵抑制剂前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差异;探讨氟喹诺酮体外诱导肺炎克雷伯菌前后外排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
3.探讨氟喹诺酮体外诱导肺炎克雷伯菌前后膜孔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
4.探讨氟喹诺酮体外诱导肺炎克雷伯菌前后QRDR突变情况。
方法:1.取临床分离对喹诺酮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20株,分2组,每组10株,1组不加诱导作对照组,观察组则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环丙沙星逐级诱导,最后成为耐药株,比较人工诱导耐药菌与敏感菌对FQL的MIC差异。
2.测定诱导耐药菌在应用外排泵抑制剂前后对FQL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差异;用SDS-PAGE电泳观察诱导前后KPn外排泵膜蛋白表达。
3.用SDS-PAGE电泳观察诱导前后KPn膜孔蛋白表达。
4.对诱导前后KPn菌GyrA的QRDR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DNA序列的分析比较,并将诱导耐药菌与临床分离耐药株比较;用clustalx软件比较分析QRDR突变情况。
5.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的Idependent-SamplesTTest分析膜孔蛋白表达的差异。
结果:1.KPn敏感菌经环丙沙星MIC附近浓度、由低到高逐级诱导,最后成为耐药菌。
2.应用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后,70%诱导耐药菌MIC有明显下降。诱导耐药菌外2排膜泵蛋白TolC表达增多,与诱导前敏感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在被研究的10对诱导后耐药KPn菌中出现了3次第83位氨基酸突变。1次第106位氨基酸CAG(Gln)突变为CTG(Leu),该突变为本次研究的新发现。
4.诱导耐药菌膜孔蛋白Porin表达减少,与诱导前敏感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1.KPn菌对FQL附近MIC药物浓度仍可耐药,本研究结果提示不足量应用抗菌药更易诱导耐药菌的产生,因此,治疗方面宜采用合理的最大剂量。
2.诱导耐药KPn菌包括QRDR突变、外排作用的增强、膜孔蛋白表达的减少三方面作用。
3.外排泵作用在肺炎克雷伯菌诱导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外排泵抑制剂的应用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4.突变多发生在gyrA基因的QRDR,以第83位氨基酸突变最多见,亦可能存在其他一些新的突变,如Gln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