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四大沙地古土壤有机碳特性及分解潜力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ri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陆地生态系统各方面的基础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很大,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深层古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和稳定性也可能影响大气中CO2浓度的动态,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有大量的沙地分布,但目前对我国沙地深层古土壤有机碳在长时间尺度下的特性和分解过程的研究很少。在我国北方四大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的深层古土壤中存在着特殊的有机质层,其中,个别有机质层的年龄可以达到20000 a BP。在我国北方四大沙地这个特殊的系统下,本文围绕“随着土壤年龄的增加,古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如何变化,古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会如何变化,影响古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的潜在因素会如何变化”等问题,开展较长时间尺度的深层古土壤有机碳特性及分解潜力研究,对全球有机碳储量的估算、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我国北方四大沙地的深层古土壤,采用光释光和14C测年方法,结合国际年代地层划分和岩性情况,将土壤年龄划分为4个阶段,即,LH:全新世晚期(0-4200a BP),MH:全新世中期(4200-8200 a BP),EH:全新世早期(8200-11700 a BP),LD:末次冰期冰消期(11700-21000 a BP)。科学假设为:1)随着土壤年龄的增加,古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减少,但古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越来越强;2)不同年龄的土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比较了北方沙地不同年龄土壤有机碳特性的差异,探究了影响各年龄阶段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潜在因素,并通过室内微宇宙实验,研究了古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区域的古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2.91±0.56 g/kg),不同土壤年龄下土壤13C丰度、土壤15N丰度有显著差异。不同土壤年龄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土壤碳氮比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土壤年龄下土壤铵态氮、土壤硝态氮、土壤有效磷有显著差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水溶性碳酸氢根、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微生物量磷均无显著差异。(2)不同年龄阶段土壤的总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土壤微生物PLFAs含量,细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PLFAs的含量、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PLFAs的比值、细菌胁迫指数等均无显著差异。四大沙地的土壤微生物PLFAs及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3)分析96个全部样本(n=96,测年+未测年)时,可能影响古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总氮和土壤含水率;分析44个测年样本(n=44,测年)时,可能影响古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总氮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全新世晚期(0-4200 a BP)和中期(4200-8200 a BP),可能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均为土壤总氮;全新世早期(8200-11700 a BP),可能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为土壤微生物量磷;末次冰期冰消期(11700-21000 a BP),可能影响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因素为革兰氏阴性菌。可见,在较年轻的两个年龄阶段,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总氮有高度的协同作用,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总氮关系紧密,因此土壤总氮可能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或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可能仅仅是土壤碳氮变化的结果。但是,在较老的两个年龄阶段,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的关系较弱。(4)室内微宇宙实验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土壤其CO2通量有显著差异,且土壤CO2通量随土壤年龄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四大沙地的土壤CO2通量没有显著差异。分析96个全部样本(n=96,测年+未测年)时,可能影响土壤有机碳分解潜力的主要因素为土壤微生物量氮;分析44个测年样本(n=44,测年)时,可能影响土壤有机碳分解潜力的主要因素为土壤碳氮比。全新世晚期(0-4200 a BP),可能影响土壤有机碳分解潜力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水溶性碳酸氢根;全新世中期(4200-8200 a BP)和早期(8200-11700 a BP),可能影响土壤有机碳分解潜力的主要因素均为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末次冰期冰消期(11700-21000 a BP),未能找到影响土壤有机碳分解潜力的主要因素。可能由于古土壤有机碳在埋藏环境条件下相对稳定,但脱离埋藏环境后,现代环境对碳矿化可能有刺激作用,表现为土壤碳分解随土壤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强。综上所述,古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年龄的增加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是在末次冰期冰消期向全新世转变的时期,土壤15N丰度有显著变化,推测在该时期可能出现了生物固氮比例的下降。在较年轻的两个年龄阶段,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总氮有高度的协同作用,且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关系紧密。古土壤有机碳可能在埋藏环境条件下相对稳定,脱离埋藏环境后,现代环境对末次冰期冰消期的古土壤碳矿化可能有刺激作用,土壤碳分解随土壤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强。
其他文献
叶片呼吸作用是大气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气候变暖的反应受到学者重视。叶片呼吸作用的时空分析对于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生长、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季节上使用大叶女贞与大叶黄杨两种常绿物种的成熟叶片进行22次原位测试时间追踪试验,通过测量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叶片呼吸速率变化研究其对气候暖化的响应。在空间上测量了5个地点共756-993个叶片10-45℃的呼吸
学位
降水是全球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准确地掌握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对于水文研究和水资源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水文模型的关键驱动数据,降水数据的质量严重影响水文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目前,降水数据主要通过雨量计、降雨雷达和卫星反演三种方式获得,其中卫星测雨被认为是获取全球和区域尺度降水最为有效途径。2014年发射的新一代全球降水观测卫星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
学位
开封城市自古就与水有密切的关系。开封水系对开封景观有重要影响,同时对生物多样性也有重要的影响。两栖动物的存在依赖水,水系影响局部生境,改变了两栖类动物栖息地条件。研究开封市水系背景下微生境因子与两栖类动物种群数量与分布的关系、及景观格局与两栖类动物的关系,对于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开封市区水系为研究区域,依据两栖类动物生存繁殖生境选择偏好的差异,对水系中自然驳岸、人工硬化斜
学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工业化过程中,乡村非农业劳动人口逐渐向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县城、乡镇、村庄流动、迁移、再聚集。人口的集聚、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则打破了乡村原有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经济及空间结构,引起乡村地理空间的改变。聚落作为地理空间的基本表现形式,其规模在快速工业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剧烈变化。分析快速工业化下乡村聚落规模时空演变的特征,探究工业化与乡村聚落时空演变之间的一般关系
学位
关于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及其各组成部分,包括淀粉(Starch)与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其指标含量不仅是组成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而且还是植物新陈代谢发育的主要供能物质。其含量的变化能够反应一个区域植物的碳供应和碳消耗的平衡状态,而且间接反映出NSC在植物体内的动态分变化。基于该研究背景,本研究从北至南
学位
河流-地下水的交互作用是流域生态学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河流-地下水系统更加趋于复杂。大坝作为人类有意识地改变流域生态系统的实践,改变了流域的水文格局和水文过程。小浪底大坝是我国已建成的第二大水利枢纽工程,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改变了黄河下游水文格局和过程。研究小浪底大坝影响下河流-地下水系统的相互关系,阐明小浪底大坝影响下不同水位和河床渗透性对黄河侧渗的影响,具有
学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凋落物和林下植被不仅为广大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维持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乔木更好的生长,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去除常作为传统森林管理措施。但是,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去除会改变土壤微气候条件、降低土壤养分循环、抑制土壤生物生长,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蚂蚁是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对生物多样性的巨大贡献外,还
学位
森林通常表现出较大的生物和结构复杂性,它们覆盖了地球陆地表面约30%的面积,却蕴藏着80%的陆生动植物。其中,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扮有重要角色,其同时也对土壤生物及其生态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源自植物的碎屑(如凋落物和死根)以及根系分泌物等是土壤食物网的主要食物,其质量和数量的变化有可能影响土壤食物网中的土壤生物。可见不同植物来源碳输入与土壤生物的食物获取和资源利用密切相关。
学位
初中语文教师开展单元教学,要积极整合单元内容,解读单元主题,寻找单元文章的共通之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站在单元的角度思考文章,将单元文章串联起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框架,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分析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现状,探索单元教学设计的展开路径,有助于提高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
城市建设用地土地承载着城市第二、三产业的经济活动,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指城市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间耦合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衡量土地产出能力及区域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从生态效率演化而来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测算,成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评估方法。因此,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静态和动态的变化,探索其空间全局演进轨迹以及关键影响因子可以为新型城镇化进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