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近海热带气旋引起的台风浪风险评估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85695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热带气旋是对海南岛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随着海南深水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热带气旋引起的台风浪精细化预报和台风浪风险评估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特定网箱养殖范围内的台风浪特征、建立了海南岛近岸台风浪精细化预报系统和研究了不同海域台风浪风险对比与评估方法。在本论文中,应用考虑了潮汐和风暴潮效应的风浪流耦合模型ADCIRC+SWAN(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进行热带气旋事件的后报。2014年“威马逊”(RAMMASUN)台风的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对比较好。基于1985年-2015年西北太平洋历史气旋数据集,模拟了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过程,得到了后水湾最大台风浪分布情况。这些结果用于分析波浪特征和局地风速、中心距离和气旋路径关系。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绕过海南岛东北部横穿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这一气旋路径是对后水湾造成最大影响及破坏的路径。最后根据设计的两组人造台风路径,寻找出对后水湾影响最大的台风路径范围。以海南岛周边海域为目标区域,建立了近岸养殖区台风浪数值预报系统。该系统采用非结构高分辨率网格,近岸分辨率达到了100 m。选取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进行针对海南岛近岸养殖区的台风浪数值模拟后报。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后采用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风场和气压场数据作为驱动场对2018年7月的一次热带风暴过程进行预报,48小时、24小时预报的有效波高和实测结果比较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0.75%和17.0%。总体来说,该模型的预报精度可以满足近岸养殖区台风浪预报业务的需求。在本论文中,应用ADCIRC+SWAN模拟了最近三十年热带气旋事件。对台风飞燕(JEBI,2013),海燕(HAIYAN,2013)和海鸥(KALMAEGI,2014)过程模拟的有效波高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其结果较为接近。该研究在模拟大量热带气旋事件基础上,对事件过程的最大有效波高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不同回归周期的海南岛周边海域有效波高分布。对有效波高分布图上近海二十多条设计的剖线应用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得到了热带气旋引起的波浪风险分类结果。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近海海域任一点的台风浪风险大小是由该点所属的台风浪风险类型和水深条件共同控制的。以海南岛为例建立的台风浪风险评估方法对深水网箱产业的合理规划有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俯冲带的物质循环和变形以及裂谷的形成和演化是近十年来国内外重大计划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俯冲及扩张构造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菲律宾海板块内发育了全球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同时保存了不同发育阶段的俯冲和扩张构造,是全球扩张及俯冲动力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室。本文主要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5-2017年采集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多波束数据,结合最新的重磁数据,采用多道地震解释、重-磁-震联合正反演、沉积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几乎经历了完整的地质演化旋回,理解其形成演化过程对完善边缘海盆形成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地带,同时南海北缘发育海南地幔柱,因此南海的形成演化过程受板块俯冲、地幔柱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其具有复杂的地幔源区。由于南海海盆内部被巨厚沉积物覆盖,难以获得洋壳岩石样品,从而缺乏从岩石地球化学的角度限制南海地幔源区特征以及对南海形成
冲绳海槽南部的高沉积速率为东亚边缘海地区的陆-海相互作用和构造活跃地区山溪性河流(台湾河流)流域长期以来风化和剥蚀历史的恢复及其古环境响应提供了宝贵的沉积档案。本学位论文以冲绳海槽南部获取的沉积物岩心S3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浮游有孔虫放射性碳年龄,沉积物的粒度、常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质量堆积速率和重矿物组成,碎屑磷灰石的常微量元素和形貌学组成。探讨了晚全新世以来冲绳海槽南部陆源沉积物的来源、
低合金高强度钢具有节约资源、降低建设成本等优点,但对氢脆敏感。在海洋环境中,不恰当的阴极保护电位会促进氢向钢中渗透,增大发生氢脆的可能性。如果能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耗氢微生物消耗阴极保护过程中产生的氢,抑制氢的渗透,就可以适当降低阴极保护电位,在不增加氢脆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对高强度钢的完全保护。本论文研究了耗氢微生物(Blautia coccoides GA-1)对AISI 4135钢腐蚀行为的
马努斯海盆位于太平洋俾斯麦海的东北部,是西太平洋正在活动的典型弧后盆地之一。马努斯海盆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历史,前后遭受太平洋板块与所罗门板块的双重俯冲。本文对马努斯海盆东部裂谷(East Rift,ER)产出的中-酸性火山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岩相学观察基础上,进行了矿物主量元素电子探针测试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Pb-Hf同位素测试。本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弧后盆地下伏地幔熔融和岩浆演化
海洋涡旋对全球大洋内部温盐能量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连接大尺度环流和小尺度湍流的重要纽带。本文首先利用卫星高度计Chelton涡旋数据集和浮标漂流轨迹Argos探测的涡旋轨迹,对于全球1993年至2015年的海洋涡旋进行了特征信息(半径、生命周期等)的分析对比,比对结果表明,高度计涡旋数据集提供的欧拉涡旋和浮标漂流轨迹Argos探测的拉格朗日涡旋的配对成功率在全球范围内空间分布上波动较为
大洋深层环流,特别是经向翻转环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全球经向和垂向热量再分配上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于观测资料丰富的上层环流,深层环流因观测手段的限制,我们对其认知仍十分有限。近些年,中国科学院成功构建了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以潜标阵列为主对全水层水文动力过程开展了长期连续观测,为该海域深层环流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本论文主要利用潜标观测数据,并结合航次大面观测数据、卫星观测数据、高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暖水水体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对局地以及全球的气候系统都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西太平洋中除了上表层流系外,次表层和中层流也是整个环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包括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以及太平洋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等在内的大尺度现象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次表层和中层流能
深海热液系统每年向海水释放大量的气体组分,不仅为热液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同时也会显著改变周围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征。由于热液流体严苛的温度、压力条件,使得难以直接获取高温喷口流体中气体组分的含量。而通过保压流体取样技术先采样后实验室分析的测量方式,不仅探测效率低下,也无法避免采样和样品处理过程中气体组分的损失,造成极大的测量误差。激光拉曼光谱测量技术因其非侵入、非破坏、无需样品前处理、快速检测等
甲藻是引起有害藻华的主要种类(75%以上藻华事件由甲藻引起),但长期以来对甲藻营养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常见的无机营养盐如氮和磷等,很少关注微量营养元素如维生素。但是实际上90%以上的甲藻都是维生素B12的营养依赖型(auxotrophs)。故探索甲藻对维生素B12依赖性营养的遗传学基础对甲藻生物学及其有害藻华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证明某些藻类对维生素B12的依赖性营养主要取决于二种甲硫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