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运动后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行平板运动试验的高血压病患者169例,平均年龄为53.79±9.40(26-70)岁,血压正常者43例,平均年龄为55.26±9.33(31-69)岁,根据西医内科学高血压诊断标准选取高血压病患者,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高血压肝火亢盛组(n=41),高血压阴虚阳亢组(n=45),高血压痰湿壅盛组(n=43),高血压阴阳两虚组(n=40),血压正常组(n=43)。按照BRUCE方案或次级量运动动方案进行平板运动试验,记录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min、4min、6min血压的数值以及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等一般情况,分析运动后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者血压的变化特点、趋势,研究其临床意义,以期为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调控及临床康复提供临床依据。结果:1.高血压患者运动前血压比较:阴阳两虚组血压最高,血压值为150.1±4.54/85.75±3.33mm Hg,其次为阴虚阳亢组,血压值为143.33±5.61/84.07±4.73mm Hg,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血压值最低,分别为133.76±5.36/74.88±3.11mm Hg,133.77±4.98/75.47±3.52mm Hg,且两组之间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阴阳两虚组运动前脉压差最高,为64.35±4.53,与其他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他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血压正常组及高血压各组患者运动后血压最高值均出现在运动后即刻。3.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比较:阴阳两虚组及阴虚阳亢运动后血压最高,分别为188.78±5.50/89.40±3.28mm Hg,187.09±5.89/87.76±4.42mm Hg,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组及痰湿壅盛组患者运动后血压无显著性差(P>0.05)。4.血压正常组患者运动后即刻血压改变量为31.49±11.05mmHg/4.6±1.16mmHg,低于高血压组患者39.33±8.70mm Hg/3.85±1.121,且有显著性差异(P<0.001);血压正常组运动后4min收缩压大致恢复至运动前水平,与运动前相比为-1.37±0.87mm Hg,快于高血压组患者,高血压组患者运动后6min时收缩压大致恢复至运动前水平,与运动前收缩压差值为1.33±3.92mm Hg,且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血压正常组与高血压组患者运动后舒张压仅在运动后即刻时有显著性差异,除此之外均无显著性差异。5.高血压各证型患者中,运动后即刻收缩压与运动前相比阴虚阳亢组变化量最大,且与痰湿壅盛组及阴阳两虚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肝火亢盛组及痰湿壅盛组患者在运动后4min时收缩压大致恢复至运动前水平,肝火亢盛组与运动前相比改变量为1.66±0.73mm Hg,痰湿壅盛组与运动前相比改变量为1.56±1.08mm Hg,与阴虚阳亢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阴虚阳亢组及阴阳两虚组患者收缩压在运动后6min时仍未完全恢复至运动前水平,阴虚阳亢组为3.47±1.44mm Hg,阴阳两虚组为5.43±2.61mm Hg,与肝火亢盛组及痰湿壅盛组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6.高血压组患者运动后脉压差值均高于血压正常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组患者运动后脉压差最高,与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患者运动后脉压差有统计学差异(P<0.001),阴虚阳亢与阴阳两虚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火亢盛组和痰湿壅盛组患者间运动后脉压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值与中医证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及痰湿壅盛证血压值低于高血压阴虚阳亢证及阴阳两虚证;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变化趋势与运动前相似;2.运动后峰值血压均出现于运动后即刻,与证型无关;血压正常组运动后收缩压恢复快于高血压组患者,且高血压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血压恢复至运动前血压的速度快于高血压阴阳两虚证及阴虚阳亢证,收缩压恢复速度可能与病变程度有关;3.血压正常者脉压差低于高血压组患者,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及痰湿壅盛证脉压差低于阴阳两虚证及阴虚阳亢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