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得到创新与发展,对国有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这项意见的目标是在2017年底将国有企业的控制和管理转移到公司系统中,并于2020年在董事会中建立外部董事。基于代理理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要进一步加强伴随所有权转换的监督机制。在19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管理中,国有企业几乎不存在监管理念和独立的监管知识。自1998年以来,国有企业的稽查专员制度已发展成为大型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外包委员会,过渡安排的初衷被规范化,并演变为企业的监事会系统。但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全面经济改革的进展,导致了企业的代理问题。因此,为了减轻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独立监督。本文主要就以下四个问题进行研究:(1)国有企业监事会治理现状如何?(2)哪些监事会特征影响企业绩效?(3)股权集中度对监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影响?(4)股权制衡度对监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影响?本文选取双层治理模式的典型国家,从监事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内容上比较各国监事会制度。德国公司监事会是董事会的上层机关,在地位设置以及职权范围均高于我国监事会。其次,职工代表、银行等利益相关方构成德国监事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监事会的独立性。日本内部监督机制的可选择性赋予上市公司对治理机制充分的选择权,赋予公司自主选择内部治理模式的机会。我国监事会制度借鉴德国的监事会制度与日本的监察人制度,采用董事会与监事会并存的“双层制”治理模式。本文从监事会特征的视角,研究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对以往学者研究的借鉴,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监事治理特点,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别是监事会设置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专业性,选择了监事会规模、监事会会议频率、监事会成员持股、监事会背景特征、外部监事占比五个监事会特征研究监事会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已在国有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提高监事会治理水平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对监事会治理影响企业绩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本文选取2014-2018年间国有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筛选获取了4095个有效观测数据。其次,通过文献阅读法,设定了本文的因变量为资产收益率与托宾Q,自变量选取了监事会规模、监事会会议频率、监事会成员持股、监事会背景特征、外部监事占比五个指标,结合实证研究分析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后,在全样本回归模型中分析得出:监事会的某些特征对企业绩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监事会成员持股与资产收益率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国有企业对监事会成员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可以提高监事会成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绩效。监事会会议频率与托宾Q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监事会举行会议的次数越多,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责的活动就越活跃,监事会积极性的提高可以改善企业绩效。监事会背景特征、外部监事占比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本文为研究不同股权结构下监事会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设置为调节变量,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股权集中度弱化了监事会会议频率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弱化了监事会成员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负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弱化了外部监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股权制衡度增强了监事会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股权制衡度弱化了外部监事占比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