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周作人的儿童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对周作人自身的文本进行细读的研究方法(当然会涉及相关的其他的文化人、文化事件等资料,但只是作为背景阅读),即着力于周作人文章思想的内部,试图理清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有关儿童观念的不同言说,并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动力所在,以此反观其整体的思想关怀。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念的形成与经验的选择”》,主要谈周作人五四前后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的形成。周作人的儿童观看似来自他对欧美儿童学、人类学的译介,而其背后的动力则是儿时的经验,他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经验的有选择的记忆和强调来表达其儿童观的。对经验的信赖贯穿周作人的一生,在不同时期,他对话语资源的选择与其当时的个人境遇及经验是密切相关的。第二部分《“趣味”之教育》,主要谈在“儿童本位”思想下,周作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儿童教育理念与主张。这些观念和主张的背后有共同的原则,即关注到儿童自身的天性、兴趣所在,肯定大人对儿童的引导责任(而非教训),希冀儿童拥有一个快乐有趣的童年时代,并为其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进入“入世期”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部分《“儿童世界”的读物》,主要谈周作人在儿童阅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在对儿童生活多个层面的关照中,“阅读”是周作人投入最大精力的部分,这也是由他作为读书人、文章家的身份及个人的阅读经验决定的。周作人注意到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听觉、视觉、心智等发达程度的不同,以及他们对于声音、图像、文字的感受能力的不同,主张据此约略分配文学的种类。第四部分《“嘉孺子”》,主要谈周作人从本土资源发掘出的“嘉孺子”这一儿童观念。从“儿童本位”到“嘉孺子”,周作人的儿童理念在本质意思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选择的话语资源不同,从对西方话语的译介到回归传统,以贯之的是“经验”的力量,早期的周作人注重对“个人经验”的调动,此时更加注重对作为思想资源的“民族经验”的发掘,只有从自己的传统与历史中寻找源头,而非嫁接外来的术语,才有可能真正医治民族的痼疾,实现启蒙的理想,在儿童问题上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形成的周作人的儿童理念与其他以教训为目的的儿童观念是有着根本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