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空间分解光谱研究近邻星系中的反馈过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利用SDSS-ⅣV/MaNGA巡天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发生在近邻星系中的两类反馈过程——活动星系核反馈和恒星反馈对于星系演化的影响。我们对活动星系核反馈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对宿主星系中恒星形成的影响。通过MaNGA空间分解的光谱中不同电离气体发射线流量的相对强度,我们首先测最了星系中不同区域中电离气体辐射的激发机制,利用BPT图从近5000个MaNGA星系中选择出14个中心区域存在显著活动星系核辐射,而外围星系盘上存在恒星形成的星系。这些星系均为存在显著盘结构的旋涡星系或棒旋星系。此外,针对这14个活动星系样本,我们还为它们各自选择了一批总恒星质量,星系形态以及外围恒星活动强度一致的,中心没有活跃吸积的超大质量黑洞的恒星形成星系作为研究中的控制样本。利用MaNGA获得的Hα发射线流量以及Pipe3D程序对恒星连续谱进行的简单星族拟合,我们分别在从星系中心到1.5倍有效半径范围内的5个区域测量了这14个存在活动核的星系及其控制样本中的恒星形成率和恒星质量,并比较每个活动星系在这些区域中的比恒星形成率与控制样本在同样区域中的平均比恒星形成率的差异。通过上述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我们研究中的活动星系样本中,中心0.6倍有效半径内的比恒星形成率相对其控制样本的平均值整体偏低。对样本进行多次,从同样样本大小的正常恒星形成星系中,在中心0.3倍有效半径内和0.3-0.6倍有效半径内重现出与我们的活动星系样本类似或更低的中心恒星形成率的概率分别仅有0.76%和3.5%,表明活动星系样本中心的恒星形成活动相对其他物理条件类似的正常恒星形成星系在一定程度上偏低。我们认为,我们样本活动星系的中心恒星形成活动相对控制样本中的正的恒星形成星系偏弱,反映了活动星系核反馈对宿主星系中心区域的恒星形成产生了抑制作用,即活动星系核对恒星形成存在负反馈。在过去的研究中,活动星系核对宿主星系中恒星形成的负反馈被认为是并合系统以及大质量椭圆星系的演化中的重要物理过程,而我们的工作显示,活动星系核的反馈对处于缓慢演化的旋涡星系的演化同样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我们还在MaNGA样本中发现了 1个在恒星形成率,恒星质量以及金属丰度上与高红移宇宙中的恒星形成星系相似的星暴矮星系。在对这个星系的观测数据进行的分析中,我们在其中心星暴区东南方向发现其电离气体发射线轮廓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在蓝端的轮廓出现展宽。我们认为,这样特殊的谱线轮廓暗示星系中存在显著的高速电离气体外流。通过对发射线进行双高斯拟合,我们分解出了显著蓝移和展宽的外流气体对应的成分,并测量了外流气体的运动学特征以及空间分布。从中,我们发现,发射线中的电离气体外流成分可以延展至距离星系中心星暴区约8kpc的区域,且外流成分的线心速度可能超出了星系所处暗物质晕的逃逸速度。如经进一步观测证实,这一发现将提供类似高红移中的物理条件下恒星反馈影响矮星系演化的重要观测证据。
其他文献
针对脉冲星信号周期估计需逐步搜索、计算量大等问题,提出脉冲星信号周期直接估计算法.根据周期不确定误差对时域上脉冲到达时间(Pulse Time of Arrival,TOA)估计方法的影响,推
初学几何把“三关”包金云学生常说:“代数繁、几何难。”实际上几何之所以学得不理想,主要是初学几保时不得要领,以致降低了学习兴趣和信心所致。若在几何入门阶段,教师帮助学生
本文应用圆柱坐标系中直线法原理,在圆柱坐标系中沿径向离散,利用变型的边界条件,推出适合于微带圆盘及圆环谐振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并就微带圆盘谐振器进行数值说教计算,与用其它
本文分析了理工科高校专业课程及专业课教师的特点,提出了项目经理式教学方法并将此方法延伸到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哈尔滨工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船舶轴系振动”及“轮机测试技
随着5G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行业的火速发展,无论民用还是公用上,对于半导体芯片的需求均扶摇直上,同时也亟需半导体生产制造系统能够通过不断更新迭代满足快速制造生产需要。
本文分别以缙云山麓(海拔250m)和缙云山顶(海拔850m)胸径为14.5~15.2cm的南方红豆杉为样本A、B,分析了随气温下降叶片的低温半致死温度、膜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对低温的适应性变化
本文介绍了2450MHz骨肿瘤微波等效体模的配制方法,利用三态四端口反射计测试系统测量了等效体模的介电常数,并与骨肿瘤组织的介电常数进行比较,结果证明该体模与骨肿瘤组织等
药物筛选是一个长期的实验过程,动物模型是筛选、评价候选药物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多的科研试验及文献证明和阐述了家蚕具备作为疾病模型进行筛选药物的可行性,本文综述了近年
随着现代工业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大型化以及复杂度也在不断提升,外界扰动、非线性、系统不确定性等问题也会随之产生,因此对工业系统中可能产生的故障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也是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而由于数据网络技术的普及,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在工业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通过对SCADA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