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国家治理层面具有重要地位,是规范行使单位权力、有效分配公共资源的主要手段。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严格防范经济活动风险、稳步提高自身行政能力、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目标。2012年,国家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规范》开始实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启动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规范》实施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情况尚不明晰。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考察《规范》的实施效果,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工作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内部控制、新公共管理、公共受托责任、国家治理等理论,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主要依据,从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的视角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发现:(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处于中等水平,五大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一;(2)单位层面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处于中等水平,符合“设计决定运行”的一般规律,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有效性最差;(3)业务层面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表现良好,其中,收支业务控制有效性最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3个主成分因子:一是内部提速因子,包括单位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识别关键风险点并设置控制手段等;二是外部推动因子,包括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质量情况、国家相关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情况以及内部控制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完善程度等;三是内部设计因子,包括第三方机构参与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与内部控制重点是否为业务端等。最后,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供方向,也为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内部控制、新公共管理、公共受托责任、国家治理等理论,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主要依据,从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的视角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发现:(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处于中等水平,五大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一;(2)单位层面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处于中等水平,符合“设计决定运行”的一般规律,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有效性最差;(3)业务层面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表现良好,其中,收支业务控制有效性最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3个主成分因子:一是内部提速因子,包括单位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识别关键风险点并设置控制手段等;二是外部推动因子,包括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质量情况、国家相关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情况以及内部控制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完善程度等;三是内部设计因子,包括第三方机构参与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与内部控制重点是否为业务端等。最后,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供方向,也为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