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非均质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十条龙"项目"中原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子课题中的研究内容.以胡状集油田为对象,从地质基础研究入手,重点开展储层沉积微相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挖潜对策等多方面的研究.论文共分七章,主要研究内容有:1、根据地区所处的位置,通过水动力分析,建立了胡状集油田沉积相模式.区域沉积体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砂、远砂、泥坪等.2、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分析储量水驱动用状况提供了基础.精细解释认为该地区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单井层间渗透率级差10-100,级差大于10的占70%,层间突进系数2-6,占统计数的82.4%;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主河道宽度一般在200米左右,渗透率分布区间主要在250-1000×10<-3>μm<2>,边部以及河漫滩地区渗透率则迅速降低到几十个或几个毫达西;层内非均质性受沉积韵律控制,比如正韵律储层,顶、底部渗透率级差达到100倍以上;孔隙微观非均质性也较强,喉道分选系数在2.6-3.9之间.3、加强注水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首次进行了高渗条带研究.西斜坡地区沉积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石英含量变化范围34-86%,平均为63%),成岩作用弱,在长期注水开发后,泥质胶结物和微细颗粒被注入水携带走致使储层发生变化,造成油井严重出砂,导致油水井间形成高渗条带——大孔道现象.室内实验结果证明,注水前后孔隙度变化不大,孔隙度变化的绝对值为0.5%.渗透率变化分为两种情况,中低渗透层的渗透率不变或降低,高渗透层渗透率则发生了明显的增渗作用.开发后期完钻的检查井证实,渗透率由注水前的290×10<-3>μm<2>,变化到注水开发后的700×10<-3>μm<2>.4、研究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指出了剩余油分布的类型,对各类剩余油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评价.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归纳起来分为三类: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如未水淹的层间差油层,平面上储层变差区域等;开发井网对剩余油的影响;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剩余油分布的类型主要有五类:井网控制不住型;构造遮挡型;滞留区型;层内未水淹型;成片分布的差油层型.通过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为编制挖潜方案提供了依据.5、根据研究,提出该类油田在高含水开发期调整方向和挖潜剩余油的有效手段.该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改善严重非均质油藏的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大庆油田自实施聚合物驱以来,在采油工艺上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抽油杆与油管偏磨较水驱时速度和程度加剧,其主要原因是聚驱油井比水驱油井的采出液粘度增加,导致与粘度有关的
该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斜直井管柱的变形曲线看作接近实际的空间曲线,利用能量法建立了管柱屈曲临界载荷预测模型.另外,还介绍了有关垂直井中管柱屈曲行为的研究成果
孤东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北部,垦东凸起的西北倾伏端,桩西-孤东潜山披覆背斜构造带的南端,是三个洼陷间的一个继承性隆起区,是受断层复杂化的具多层结构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的工具、仪器进行改进及对工艺优化和科学配套为主,钻成曲率半径为40m--50m,水平段长300m的短曲率半径水平井.同时探索性地进行短半径水平井钻井特种工
童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儿童语言的重要教学资源.如何利用教材中的童诗素材,营造诗意课堂?笔者认为具体可从感悟诗趣、挖掘诗因、想象诗意、提升诗趣几方
叶片是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零部件之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安全与寿命。为此,研究一种方法实现在役发动机损伤叶片的无损检测非常有必要。众所周知,对在役发动机质量监
水力压裂施工结果表明对多油层进行合压时会引起多裂缝扩展,而现有的水力压裂数值模拟器大多不能完全描述多层合压的施工过程.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多层合压的数学模型,使之
随着科技进步和国家需求增加,机加工领域大量单品种小批量生产任务正逐渐向单品种中批量生产模式转变,为了加速新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进一步提高产能,本文针对典型零件——薄
本文设计了一套适应石油长输管道和油田地面集输工艺的11630KW有机热载体间接加热装置,并以装置运行参数选取为切入点,以装置工艺流程设计为基础,着重阐述各设备工艺计算或选
本文通过对兰州—成都—重庆成品油输油管道投产实际过程的跟踪与描述,分析投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将实际结果与以往的理论成果进行一些比较和分析,验证理论的一般性和实际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