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研究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fdsasd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不懈努力,我国的民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但不可否认的是,民生建设领域依旧问题重重,还有不少短板,并呈现出新旧问题交织叠加、人民幸福感与民生建设不同步等特点。十九大报告再一次将民生建设提高到新的价值高度,也对未来一个时期的民生建设提出了战略指导思想:“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就从战略层面为解决我国民生建设“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指明了方向。民生建设的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非常明确,依靠人民群众建设民生的思路也非常清晰,但社会建设实践中涉及的民生建设主体日趋多元,加之我国社会体制处于转型期,所以做好民生建设事业,加大对民生建设主体的研究非常必要,这是发挥建设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民生建设主体入手,将中国的民生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国家—社会”关系的分析视角,对当前民生改善中的结构性矛盾,公共服务的不公平性,民生制度的整合压力,民生管理体制运行不畅,责任主体的多元化要求等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分别从建设主体的角色定位、职能边界、资源配置体系、制度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民生建设主体在民生建设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力求做到权责清晰,充分调动所有主体的能动性,形成民生建设合力,推动民生建设进一步发展。本文第一章论述和梳理了“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及其演变历程。首先,介绍了“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内涵,接下来梳理了这一社会科学的经典解释范式被引入中国的背景和在中国发展的简要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国家—社会”关系范式作为舶来品,在解释中国发展现实时遇到了解释力不足的困境,中国理论界对此做出了反思与调整。之后,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并本着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的原则,尝试提出了构建“国家—社会”良性互构关系的中国理念。第二章深入论述了“国家—社会”关系与民生建设的内在关系,并在明晰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本文认为“国家—社会”关系与民生建设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民生幸福是处理“国家—社会”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体现在民生矛盾是处理“国家—社会”关系的逻辑起点,而且民生共建还是处理“国家—社会”关系的突破口,同时民生幸福是处理“国家—社会”关系的目标定位;另一方面,和谐的“国家—社会”关系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保障,这体现在和谐的“国家—社会”关系为民生利益提供顺畅的表达机制,为民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保障。在分析“国家—社会”关系与民生建设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得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契合点是共建共享,民生建设着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国家—社会”关系侧重于实现公共和特殊利益共赢。第三章在前文一般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国家—社会”关系的选择与民生建设的变迁及经验总结,揭示了“国家—社会”关系与民生建设之间密切的影响关系。本文将中国的社会发展历史按“国家—社会”关系形态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国家—社会”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且国家在不同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下采取了不同的民生政策,取得了不同的民生建设成效。中国古代的“国家—社会”关系处于胶融一体的状态,这一历史时期,国家在治荒救灾、扶贫救济、养老等方面颁布了相应的民生政策,以维护封建君王的政治统治和王朝稳定的目标。进入近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处于统一共同体的状态,这个时期的民生建设因历史原因波动较大,基本实现了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现代化建设,以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为分界,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发生了从高度同构到相互建构的转变。转变前后的民生建设也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民生建设中心的确立,民生建设主体多元化等方面。我们梳理民生建设历史可以看到,民生建设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民生建设的主要推动因素,对民生建设成效意义重大。第四章论文从“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进行重新审视,以建设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为标尺,发现当代民生建设存在着建设水平仍然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结构性矛盾凸显和制度体系不完善的困境。以和谐“国家—社会”关系来看,在当前中国的社会体制中国家应该起主导作用,明确各自定位和权责,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维合作的格局。以此揭示出当代中国民生建设困境背后的深层成因有:建设主体的角色定位不明、职责边界不清,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惯性影响,民生建设资源配置体制不合理以及民生建设的制度理念需要转变等。第五章针对前文揭示的民生建设在主体责任、社会体制、资源配置和制度理念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民生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提出,在民生建设主体方面要准确把握各主体在民生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发挥国家在民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社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的竞争激励作用。此外,还要清晰划分各主体在民生建设中的职能边界。在社会体制方面,要认清国家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主导者,要从核心制度入手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以解放该体制对民生建设主体的制约,释放民生建设活力。在民生资源配置方面,要创新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激发社会力量的资源配置作用,加快建立规范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应加快打造优良的民生建设制度环境,这是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推进民生成果惠及全民的制度改革,这是制度体系建设的重点;加强制度体系的整合建设,这是提升制度体系建设水平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接骨师之女》(2001)是谭恩美自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一炮成名以来的第四部作品,该小说一经出版即获得批评界和读者的好评,被认为是谭恩美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与其前几部小说
随着传媒全球化时代的强势来袭,国家形象和国家旅游形象问题日益成为国际传播和国际旅游领域里的研究热点,成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普遍关注的一个极富理论价值和实
<正>投资建设前综合分析企业自身条件是否具备与装配式建筑行业相匹配的管理方法和财务水平,研究风险程度的评估是否在可控范围内,制定风险发生时的应急预案。建筑工业化是世
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精细标定为桥梁,结合多砂体(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产能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分析出各砂层对庆的反射波的波形、振幅、频率及波阻抗等地球物理特征
对目前国内外较为常用的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及其设计原则进行了系统的评述,以促进其推广应用并提高其污染控制效果。还通过分析这些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强
本论文旨在研究有效英语教学下的教师性情和教法选择。当下,中外学者公认的观点是有效教学由教师的专业知识、教法技能和性情促成,专业知识在有效教学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毋
随着光纤通信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也随之诞生,它兼具了“光波传输的抗电磁干扰特性”和“光纤介质的材料特性”的优点,该技术种类繁多且侧重点也各不相
目的评价反复冻融对不同浓度的real-time PCR质粒标准品的影响。方法用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克隆丰量的pMD-18T重组质粒,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后,根据重组质粒分子量计算其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问题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总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非常
鉴于召回制度的特点,本文在当前欧美召回数据的比对基础上,分别从消费者安全保护、国家贸易壁垒的设置角度对欧美召回制度的构建进行分析,继而对我国召回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