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entative Application of Imagery Theory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Poetics of Blankness in Classical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idu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诗中的“留白”美,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空白与未定性,是中国诗学的内在精蕴,大大地拓宽了古诗的审美空间。看似没有写出道明的东西却能在读者心中激起无数幅心画,从而产生言近旨远、含蓄隽永的审美效果。在古诗英译中展现“留白”美,是准确传达作品精神的需要,是翻译美学的本质要求。古诗中的“留白”,“未定性”需要合理适当的填补,怎样把握填补程度,同时留下合适空间,才不会导致审美感受的不及与过之,也不会使文本中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效果丧失殆尽,文学的魅力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处理方法,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中国古诗中“留白”艺术现象不仅源于古诗特殊的语言结构,也反映了其内在的认知过程。以Langacker为代表的认知语法提出用认知来解释语法结构。他提出了意象理论,因为突显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又叫意象突显理论,他认为四种因素——突显、选择、视角和详略度影响意象的形成。意象理论认为对于同一情景不同人形成不同的识解,并通过各种突显来表现。因为古诗中的留白充满了未定性,译者可做出多样的解释,不同译本就是对其不同的识解。本文运用意象突显理论,从不同角度选择、视角、突显和详略度描述了语法形式及其在古诗留白传递中的表现。将意象突显理论运用与古诗留白效果再现的过程中,古诗意象突显与省略之间,对诗中意象的描写加以突显,如描写的精细程度,对词汇的选择等都会影响留白美学效果。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突显原则来分析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留白”艺术现象的认知过程,通过分析译者内在的认知机制与原空白架构的密切关系,我们能深入译者的思维过程,从而了解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再现这种艺术特征的可能性。
   通过理论探讨与古诗译本分析,本文提出:古诗留白美的保留和传递应不仅仅建立在语言层面上,更应建立在认知层面上,尽量避免非必要的留白结构改变,应以最大化保留留白创造的效果为考量。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再现和传递原诗的留白美学效果,但由于中西语言的差异,完全保留古诗的留白美学艺术是不现实的,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接受的能力,由中西语言规范造成的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
  
其他文献
本文以Myers-Scotton的主体语言框架理论和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阐释了中文广告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结构特征以及动机。文中所选取的语料大部分来自于中文报刊,杂志,宣传单的广告文本,少部分来自于电视频道的广告录音。虽然实现语码转换的方式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通过语料分析与研究,作者发现:(1)在Muysten(1995)对于语码转换的分类基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已不仅仅局限在经济范畴之中,更多的关注转向了文化教育领域,中国的教育逐渐走上了国际化的轨道。互联网上的大学简介作为一种对外宣传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形象,因此研究大学简介语篇人际意义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本论文应用两个理论对大学简介进行研究,即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及马丁的评价理论。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多功能的,即概念、语篇和人际功能,语言的人际意义来自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