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k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资源大国的中国,资源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建设发展中资源型企业,尤其是大型资源型企业,是供应我国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的基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日益明显,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这时,焚林而猎的资源型企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若不及时转型,必定会面临淘汰的风险。因此本文对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资源型企业“矿竭企衰”的问题,用以求得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话题,将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为核心,结合了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在总结前人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归纳基本理论,并结合国外典型资源型企业和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问题,怎样才能找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转型发展模式。最后选取我国具有代表型的大型国有资源型企业——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希望云南铜业的转型发展模式能给我国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好的参考。  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型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发展模式,引入“最适模式”(最适合转型发展模式),“最适模式”的定义为任何企业都只存在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的模式,认为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式没有最佳模式更不存在通用模式。大型资源型企业在选择最适合自己转型发展模式时,应该是走一条从低科技含量到高科技含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自我发展到合作发展、从单纯工作型到学习创新型、从发展不可再生资源到发展可再生资源的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转型模式时需要根据资源型企业所在的地域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企业矿产资源开发所处的阶段和规模等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企而宜、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主动转型、多元化发展战略、和寻求外援的原则,探索出一条合乎自身实际条件可持续转型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我们在转型过程中,无论选择何种转型发展模式,都应考虑系列影响转型的因素: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建立资源型企业有效管理体制;关注资源型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时注意发展相关多元化产业还需关注产业是否合乎当地经济的发展;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关注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关注企地共荣和发展企业所在地区区域经济等。  本文研究的弊端是没有对大型资源型企业转型成本和如何选择发展新的产业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在参考文献和资料的收集方面非常有限,不能及时更新论文中所需要的最新数据,在方法论上缺少计量分析工具,这些都应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其他文献
以一种短距起降战斗机的飞行/推进综合控制系统设计为背景,对分散控制如何保持集中控制的性能和鲁棒性的问题提出利用优化的思想设计分散控制器.首先采用遗传算法设计集中控
海洋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海洋渔业是国际上公认的风险最大的产业之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海洋渔业的从业人员死亡率高、经济损失大。我国在1983年开
学位
所谓的生态理念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能够对社会和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理念.而生态理念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能够让工程项目施工与自然环境进行结合,施工的过程中保护自
我的小说一直写得轻松,信笔所至,随心所欲.也许这就是我的小说写得不如人意的缘故吧.王蒙先生说我的小说《秋风庭院》很有黄昏气氛,但止于黄昏之叹,又令人不太满足.张韧先生
期刊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但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形式主义的“画皮”现象.要想留住阅读教学的“根”,必须加强语文教学实践,重视文化的浸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越发严重,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
隧洞安全对保证隧洞的功能使用以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作为威胁隧洞安全的常见地灾之一,隧洞大范围涌水往往伴生塌方事故,对隧洞施工质量及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安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得到重视.要保证新能源汽车拥有强大的动力,就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研究.电池的效率和体积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密切
新时期新背景下的国际商务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传统业务更多的被新型业务所取代.而从业人员也面临着适应新环境新业务的挑战和威胁.本文于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应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