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上,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和区域合作的兴起,竞争中立逐渐成为国际规则的新秀。近年来,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美国、欧盟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也将竞争中立推上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是目前重要的谈判议题。国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国企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我国为例,探讨竞争中立的必要性。首先,本文就竞争中立的概念和本质以及应用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其次,以我国“走出去”(包括贸易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实例,从能不能走出去和如何更好的走出去两个方面分析了竞争中立的必要性。贸易(出口)数据和对外直接投资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走出去”的经济伙伴绝大部分是竞争中立的参与国或协议国;20个竞争性行业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估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深化改革可以进一步提高国企的竞争力。因此,不管是国企的能够“走出去”,还是更好的“走出去”,竞争中立都非常有必要。 在经济改革、产业升级的发展新阶段,我国应该正确认识竞争中立,采取积极的态度,从国际规则的参与度和国企分类改革两方面着手,不仅实现“企业公民”的华丽转身,而且提高对“制度距离”的适应能力,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本文的创新点有三个。一、对竞争中立本质的探索。笔者认为竞争中立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公平竞争,而不是针对企业的产权属性。二、不仅分析能不能走出去的问题,更加关注如何更好的走出去。即不仅要适应国际规则,实现“企业公民”的华丽转身,而且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对“制度距离”的适应力,从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角度来分析竞争中立的必要性。三、结合中国的具体实例,理论分析与数据分析相结合。不仅有理论的支撑,而且有量化的数据分析,从而使得架构更加完整,文章更加充实,结论更加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