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自噬参与骨免疫微环境影响骨结合的作用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grmls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钛及钛合金是临床上用于种植义齿修复最常见的材料,对种植体的表面改性及种植体骨结合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在种植体骨结合过程中骨免疫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噬在维持骨稳态过程中亦发挥重要作用,但骨免疫是否通过影响自噬进而影响骨结合尚不清楚。近年来外泌体及其内容物被证明在免疫系统和骨骼系统的联系中发挥重要的细胞间通讯作用,同时亦有报道指出,外泌体的释放与自噬的活性是一个协调的过程,有利于维持细胞稳态;而目前对于外泌体和自噬在骨免疫微环境影响骨结合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较少。
  目的:
  本实验通过制备光滑、微纳复合形貌钛盘,分离被不同钛盘刺激后的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研究骨免疫、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自噬三者的关系及其对骨形成的影响,深入分析微纳复合形貌钛盘形成的骨免疫微环境通过外泌体/自噬影响骨结合的机制,为种植体骨结合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1、采用抛光方法制备光滑钛盘、喷砂-酸蚀-碱热处理制备微纳复合形貌钛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钛盘表面形貌,光学轮廓仪检测表面粗糙度,悬滴法测量接触角。
  2、分别在光滑、微纳复合形貌钛盘表面培养小鼠源系RAW264.7细胞,采用qRT-PCR检测RAW264.7细胞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并提取其培养基上清,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不同钛盘刺激后的RAW264.7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的形态和大小,采用纳米颗粒追踪技术检测外泌体的大小,采用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相关标记蛋白的表达。
  3、首先,为研究自噬在骨免疫促进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有/无自噬抑制剂的条件下,对MC3T3-E1细胞进行分组:对照组、RAW264.7细胞/MC3T3-E1细胞共培养组;其次,为研究外泌体在骨免疫促进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MC3T3-E1细胞进行分组:对照组、RAW264.7细胞/MC3T3-E1细胞共培养组、RAW264.7细胞来源外泌体/MC3T3-E1细胞共培养组。采用qRT-PCR、Westernblot检测MC3T3-E1细胞自噬相关标记物、成骨相关标记物的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MC3T3-E1细胞增殖效果,采用茜素红染色及半定量分析检测MC3T3-E1细胞成骨矿化效果,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C3T3-E1细胞的自噬小体。
  结果:
  1、光滑钛盘表面较平整,未见明显划痕;低倍镜下微纳复合形貌钛盘表面粗糙,可见大量连续叠加凹坑,在直径10-50μm的一级凹陷表面叠加直径2-8μm的二级凹陷,高倍镜下可见纳米孔,直径50-200nm。与光滑钛盘相比,微纳复合形貌钛盘的接触角显著降低(p<0.05),平均粗糙度显著增加(p<0.05)。
  2、与光滑钛盘相比,微纳复合形貌钛盘可刺激RAW264.7细胞抗炎相关基因IL-10表达增加,促炎相关基因IL-1β表达降低。
  3、与MC3T3-E1细胞单独培养组相比,RAW264.7细胞/MC3T3-E1细胞共培养组成骨细胞相关标记物表达增高,细胞增殖、矿化效果更优;抑制自噬后成骨相关标记物的表达降低,细胞增殖被抑制,矿化减少。
  4、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出外泌体后对其进行表征,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呈圆形的双层膜结构,纳米颗粒追踪分析发现其基本处于30-200nm的分布范围,Westernblot检测到外泌体表面蛋白CD9、CD63、TSG101的表达。
  5、使用M2型RAW264.7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刺激MC3T3-E1细胞后,与对照组、RAW264.7细胞/MC3T3-E1细胞共培养组相比,RAW264.7细胞来源外泌体/MC3T3-E1细胞共培养组成骨细胞相关标记物表达显著增高,细胞增殖、矿化效果显著增强。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AW264.7细胞/MC3T3-E1细胞共培养组、RAW264.7细胞来源外泌体/MC3T3-E1细胞共培养组均可激活MC3T3-E1细胞的自噬水平。
  结论:
  1、微纳复合形貌可刺激RAW264.7细胞形成抗炎免疫微环境,有利于成骨分化和矿化;
  2、自噬在抗炎骨免疫微环境促进成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M2型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抗炎骨免疫微环境促进成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M2型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能通过调节MC3T3-E1细胞的自噬水平进而影响成骨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及影像学分析,计算种植体存留率及术后窦内新生骨高度,探索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使用胶原蛋白海绵代替骨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手术方式包括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伴延期种植及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伴同期种植。  材料与方法:  选择2018年-2019年于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伴延期种植的患者3例,共植入6颗种植体,及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伴同期种植的患者40例,共植入
研究背景与目的: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M)是一种常见的以下颌骨发育不足为主要表现的颅面部畸形,因患侧下颌骨生长受损,下颌骨变短、后缩和变窄,固有口腔容积减小,患侧软组织受到挤压移位,可导致上呼吸道狭窄,引发睡眠相关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而呼吸模式的改变也会影响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诱发或加重
学位
目的  基于CBCT扫描影像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与骨性Ⅰ类个别正常(牙合)患者初始位置基骨及牙弓宽度差异,了解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基骨及牙弓形态特征,并基于掩饰性正畸治疗目标位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基骨宽度,为上下颌基骨宽度的诊断提供测量方法及依据。  材料和方法  随机选取3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和30例骨性Ⅰ类个别正常(牙合)患者,所有患者正畸前均拍摄C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阐明EID3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s)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等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探究EID3对hPDLSCs成骨分化潜在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扩展Hippo/TAZ信号通路在hPDLSCs成骨过程中发挥的重要调控作用。  实验方法:  1、hPDL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采用组织块贴壁的方法获取原代
研究背景:  正畸疼痛是正畸力引起的炎性疼痛,常成为人们中断治疗的原因之一。正畸疼痛常在正畸加力后几小时内出现,并在1至2天达到峰值,7天左右完全消退。由于正畸疗程长,需要间歇性加力的特点,这种疼痛通常会伴随患者整个疗程。目前正畸疼痛的发生机制尚未明了。现有关于正畸疼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一些非药物疗法。尚无明确证据证明非药物疗法对疼痛控制的有效性,而药物疗法虽然可以缓解正畸疼痛,但部分药物被
学位
研究目的:  正畸牙移动是牙周组织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发生骨改建的过程,通过牵张侧骨的新生,压力侧骨的吸收,最终达到牙齿移动的目的。牙周膜内的血管系统可为正畸牙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提供氧气和营养。当在牙齿上施加正畸力时,压力侧的牙周组织受到压力处于挤压状态,而张力侧受到牵张力处于拉伸状态,在整个过程中,牙周膜内的的血流量整体减少,继而引起牙周组织处于缺血状态,从而导致氧分压下降,形成局部缺氧的环境。缺氧
学位
背景与目的:  慢性牙周炎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口腔疾病之一,通常伴随着牙龈炎症、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移位和脱落。在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控制炎症之后,牙周炎治疗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牙周组织的再生。近年来,牙周组织工程取得了显著疗效,局部应用生长因子是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有效方法。然而,这些大分子蛋白质有效半衰期短,蛋白稳定性差,剂量要求高,成本高等特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化
背景与目的  先天畸形、外伤、肿瘤、牙周病等都可能造成口腔骨组织缺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近年来,口腔骨组织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它将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生长因子三大要素有机结合,尽量避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痛苦大、疗程长、治疗效果有限等弊端,促使已丧失的口腔骨组织进行修复与再生,是极具潜力的骨组织再生新方法。  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是口腔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主要候选细胞。近年来,口腔组织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女性牙列拥挤与基骨形态、牙量的相关关系。材料与方法:选取130名骨性Ⅰ类成年女性,年龄(22.70±5.10)岁,以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为分组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低角型40例,FMA<22°,年龄(22.63±4.44)岁;均角型 50 例,22°≤FMA≤28°,年龄(23.32±5.70)岁;高角型40例,FMA>28°,年龄(22.00±4.
研究背景:聚醚醚酮PEEK材料以弹性模量接近皮质骨、射线可透性和耐化学腐蚀性的特点优于传统的种植体材料。然而,其疏水性表面抑制了周围成骨反应,使材料与周围组织缺乏有效连接,降低了种植体植入后的初期稳定性。在对材料改性后发现,粗糙或多孔结构的表面形态有效促进材料的骨结合能力。文章首先通过系统综述对表面形态的成骨原理和加工方式进行分析,再通过实验对材料进行改性。通过加工,使材料在保持原有的机械性能同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