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锈菌疑难属种的分类学与生活史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25912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锈菌隶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柄锈菌纲(Pucciniomycetes),柄锈菌目(Pucciniales),是真菌中一个很大的类群,在自然界中专性寄生于活体植物上。由于其许多种类在植物上常产生橘色或橘红色的孢子堆,肉眼看上去如同铁锈一样,故而得名。锈菌危害多种经济植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常常会对农作物及林木造成严重危害,给农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锈菌与其它真菌相比,除了具有更加复杂的生活史过程和多变的孢子类型外,锈菌中的某些物种在形态上还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且生活史仍不明确,使得这些锈菌的分类,特别是种水平的分类,依然存在争议。因此厘清锈菌中疑难属种的分类学地位以及生活史过程将有助于解决这些物种的鉴定问题,同时对锈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将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为农业和林业开发防控锈菌的有效措施、维持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提供保障。
  在以往吉林省锈菌的相关报道中,只记录了部分锈菌标本的采集信息,并且存在标本不够完整、缺乏详细的寄主植物与生活史信息等问题。因为膨痂锈菌属(Pucciniastrum)、假伞锈菌属(Nothoravenelia)、金锈菌属(Chrysomyxa)以及禾本科(Po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上柄锈菌属(Puccinia)中的一些疑难物种的分类及生活史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影响了我们对吉林省地区这几个类群物种多样性的认识。为此本研究在吉林省地理、气候、植被存在明显差异的几个地区,对锈菌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在野外多次采集到的膨痂锈菌属、假伞锈菌属、金锈菌属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上柄锈菌属中疑难物种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寄主植物鉴定、接种试验,以及利用rDNA的28S和ITS区域进行系统亲缘关系分析。通过形态、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接种试验,我们厘清了这些疑难物种标本中一些形态相似种的归属问题,揭示了这些锈菌与寄主植物的关系以及各个孢子阶段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发现并描述了膨痂锈菌属中的2个新种:寄生于拉拉藤属(Galium)植物上的冠膨痂锈菌(Pucciniastrum coronisporum)、寄生于紫菀属(Aster)和马兰属(Kalimeris)植物上的疣膨痂锈菌(P. verruculosum)。这两个新种都可以同时产生两种不同形态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且在每种类型的夏孢子堆中均有两种不同形态的夏孢子混生。
  (2)首次在国内证实了椴膨痂锈菌(P. tiliae)的生活史,发现了杉松(Abies holophylla)和蒙椴(Tilia mongolica)为椴膨痂锈菌的新寄主植物。椴膨痂锈菌的性子器与锈子器阶段寄生在杉松上,夏孢子堆与冬孢子堆阶段寄生在蒙椴和辽椴(T. mandshurica)上。
  (3)首次证实了在叶底珠(Flueggea suffruticosa)植物上寄生的日本假伞锈菌(Nothoravenelia japonica)的单主寄生长生活史,并描述了其生活史中各个孢子阶段的形态学特征。探讨了日本假伞锈菌的分类学地位,阐明了与其相关的层锈菌属(Phakopsora)锈菌的分类学关系。层锈菌属被分为了两组,将与日本假伞锈菌亲缘关系较远的一组提名为1个新属:新壳锈菌属(Neophysopella),并提议了9个新组合名:N.ampelopsidis,N.hornotina,N.meliosmae,N.meliosmae-myrianthae,N.montana,N.muscadinae,N.orientalis,N.uva,N.vitis。
  (4)首次在国内证实了琥珀金锈菌(Chrysomyxa succinea)的生活史,其性子器与锈子器阶段的寄主植物为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 microsperma),夏孢子堆与冬孢子堆阶段的寄主植物为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描述了琥珀金锈菌中各个孢子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并通过比较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的亲缘关系,将卓尼金锈菌视为琥珀金锈菌的同物异名。
  (5)发现并描述了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上柄锈菌属中的许多隐藏物种,并阐明了一些物种的生活史。探讨了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上的柄锈菌属的物种间亲缘关系,进化历程,生态适应性以及与寄主植物的共进化关系。结果表明,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上的柄锈菌在演化过程中没有交叉,可分为:禾本科组和莎草科组,并且在这两个组中,性子器与锈子器阶段的寄主植物也没有重合。在禾本科组中首次证实了红毛七柄锈菌(Pucciniacaulophylli)的生活史,首次在国内证实了鹿角柄锈菌(P. rangiferina)、冠柄锈菌原变种(P. coronata var. coronata)、狐毛柄锈菌(P. festucae)、条形柄锈菌(P. striiformis)、马格斯纳柄锈菌(P. magnusiana)、芒柄锈菌(P. miscanthi)、芦苇柄锈菌(P. phragmitis)的生活史,并拟定了7个新种,发现了2个中国新记录种:早熟禾冠柄锈菌(P.coronati-agrostidis)、大麦冠柄锈菌(P. coronati-hordei);在莎草科组中首次证实了薹露珠草柄锈菌(P. circaeae-caricis)、薹草柄锈菌(P. caricis)、软薹草柄锈菌(P.caricis-molliculae)的生活史,并拟定了10个新种。推测了一些物种(这些物种的性子器与锈子器阶段的寄主植物相同),在演化过程中可能从原始的性子器与锈子器阶段的寄主植物上的锈菌分化而来。相比于寄主跳跃,锈菌体现出更强的寄主专一性。
  本研究理清了吉林省锈菌疑难属种的分类学地位及生活史,最终明确了膨痂锈菌属中的两个新种,证实了日本假伞锈菌和琥珀金锈菌的生活史,并提议了1个新属:新壳锈菌属,阐明了相关类群物种的分类界限、寄主植物、系统亲缘关系以及进化趋势,并首次发现了柄锈菌属中的一些隐藏物种及其生活史。结果表明,吉林省锈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且它们的生活史以及与寄主植物的关系同吉林省的环境气候相适应。这些试验结果对锈菌的分类学、系统发育学、生活史和进化历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已实现利用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生产小麦杂交种,目前已进入产业化初级阶段。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是二系法的核心材料,其育性受光和温度调控。尽管前期研究人员对育性转换机理做了大量研究,但是距离系统解析还有一定的距离。LncRNA大量存在于植物体中,其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或蛋白功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物、非生物等胁迫应答。课题组前期已明确不同环境对花药育性产生影响,本论文通过对可育条件和不育条件的小麦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该试验于1998-1999年在灌云县"江苏省棉花科技示范园区"内进行,为国家科技部"棉花150创高产体系优化及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试验在96、97两年"150"攻关基础上,为进一步明确创"150"高产的适宜密度而设计试验的.该试验采用大田切片法系统分析了棉花6个成铃区的群体结构、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动物特点等,并对不同密度条件创"150"6个区的产量性状进行综合评判.
学位
在自然界现有的梨野生资源和栽培品种中,绝大多数是花序多花类型。创制或发现花序单花的梨新种质,并在省力化梨品种改良中应用,是解决当前梨生产中存在疏花疏果技术难题的高效方法之一,将成为今后国内外梨育种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单花’梨,是从传统秋子梨地方品种‘大香水’芽变枝条上发现具有自疏能力、非常珍贵的新种质。明确‘单花’梨花序单花产生的时期,揭示花序单花形成分子机理、遗传机制和挖掘相关的功能基因,可
学位
日光温室是中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主要设施栽培形式,CO环境缺乏系统研究,调控基础研究薄弱.该课题立足日光温室栽培实际,研究CO环境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CO施肥促进蔬菜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生理生化机制,并以生产中现行各类肥源的性能进行比较评价.
学位
该试验以8年生"长富2号"苹果树为试材,施用不同浓度的6-BA+KSO后,分析测定了成熟期果实内还原糖,可溶性糖,淀粉及各种矿质元素(K、Ca、Mg、Cu、Fe、Mn、Zn)的含量和果实单果重.结果显示:(1)试验结果经显著性分析表明:各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果实内矿质元素含量,其中以处理5效果最好.除Ca外,果实内其它元素的含量,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其它处理及对照相比K、Ca、Mg、F
学位
随着铬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铬污染也成为研究热点。通过生物还原可以将毒害作用较大的Cr(Ⅵ)转变为危害较小的Cr(Ⅲ)。微生物通常与固相矿物相互黏附存在,矿物会影响微生物的还原过程,同时微生物会与矿物产生相互作用,尤其是当矿物中存在铁、锰等变价金属元素时,矿物对微生物的影响更为复杂。因此,微生物-矿物互作界面的Cr(Ⅵ)还原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两种典型的铁、锰氧化物(针铁矿、水钠锰矿)
学位
黑土区暗棕壤绝大多数分布在坡耕地上,土壤侵蚀问题严重,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大,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论文以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杏木水土保持基地为供试区域,通过三年(2013年~2015年)的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试验,探讨横垄轮作(玉米/大豆)和横坡草带(苜蓿)两种粮草种植方式对暗棕壤物理、化学和蓄水保土性质方面的影响,揭示了暗棕壤坡耕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并基于主成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