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1980年以来国产电影的中国形象的建构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u20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了中国电影发展百余年来的一个片景,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以凸显“中国形象”在不同电影叙事图景中的显现与隐退之间所形成的一种隐喻性张力。同时通过在后现代语境中对电影产业的研究,探讨“中国形象”在其中是如何变成了没有指意能力或指意含混的平面的消费符号。从电影文化批判的角度去审视“中国形象”在当代电影创作中的意义生产状况,将“中国形象”的合法的作者功能的挪用重新导入发声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上升于民族话语权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输出的意义和策略。   中国电影长期以来被区分为三种主要表现形态:即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这三种电影在各自的话语体系中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都有着较大的区别,同时其所表达的价值观念,也因其主要目的不同,选取或建构了不同内涵的中国形象,其中主要包括带有强烈国家意志的主旋律国家形象,为拓展海内外电影市场的平面化和商品化的中国形象以及为获取西方价值认同的“自我镜像”式的中国形象,使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和价值取向没有形成共同信守和具有普世价值的价值观。而如何实现中国电影中民族价值观的整合和普世文化的提炼和传播,在全球文化传播体系中维护本土话语权,将是本文论述的主要目的。   本文主体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作为官方对国家形象塑造的文化手段的中国主旋律电影,是如何承担着国家形象的对内建构强化和对外宣传的双重功能。中国形象置于不同题材的主旋律电影是如何被建构,发挥怎样的历史作用,及其传播效果的分析。   第二部分以中国第五代电影为代表的艺术电影为讨论对象,解读后殖民主义语境下中国艺术电影的自我形象呈现。从各个层面分析作为神秘“他者”的中国形象是如何在电影文本中完成西方对其的想象和自我建构。   第三部分分析在全球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商业电影中符号化和商品化的中国形象是如何作为消费品进入文化产业的流通领域。大众流行文化下草根文化的兴起之际,中国形象如何进入民间视角和叙事。并探讨中国电影呈现的中国形象的实质内涵,如何全球化语境下进行重构和普世价值观的输出,实现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
其他文献
在人类媒介传播史上,每一次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带来一次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手机的出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说过去的十多年中,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社会,那么今
为了对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运行水平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基于灰关联投影理论的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安全性能综合评估模型。由可靠性指标、抗毁性指标、适应性指标和自
屋面上人孔盖主要是为了检修屋面用的,传统作法见图1、2。
近年来悄然兴起的闺蜜照成为影楼消费的新宠。在这里介绍几种简单实用的闺蜜照调色思路和方法。这类风格的照片要有通透的画质和丰富的层次,色彩饱和度不要太高,同时也不要发
本文选取中央电视台1989年和2001年分别拍摄的关于长城同一主题的两部纪录片——《望长城》与《长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部纪录片纪录理念的比较研究,探索时代性对于纪录片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建筑业迅猛发展,从计划经济时期基本建设的寄生产业一跃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山东省也因此成为全国的建筑大省.rn主要成就:产业规模壮大、国有企业改
作为“第四媒体”,网络以它的开放性、信息海量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成为受众最欢迎的媒体。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进入了网络世界,每天上网工作、学习和娱乐已
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教育市场,包括教材、教辅、私立教育机构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教辅市场低进入门槛及高利润空间导致的“群雄逐鹿”局面中,难免出现
我们对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德”在“德才”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德”是个人认知、行为符合事物内在规律性(即“道”)的表现,它是判定个体人格的最终标准。应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