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以来,关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财政支出效率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主流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在资源闲置的经济体中,财政支出的增加,将通过财政支出乘数作用,引致社会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上升;当经济处于或接近充分就业状况时,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导致价格和实际利率水平的上升,从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产生挤出效应。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兴起,财政支出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被纳入内生增长模型中,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加以分析。此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率问题越来越被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态增长,财政支出总量规模逐步扩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逐步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逐步提高。 然而,受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制度变迁等国际和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民经济在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凸显。进而,中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向“集约”转型的进程逐步放缓,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物质要素资源耗费巨大、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难以为继,亟待改变。现行体制模式下,财政支出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一方面财政支出预算缺乏效率。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财政资金分配不均衡,预算主体之间苦乐不均,经费支出不足与铺张浪费并存,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呈现“双低效率”;另一方面财政支出预算软约束。分税体制下,地方政府经济竞赛加剧,由于财政预算支出资金具有稀缺性,“跑部钱进”、争资金、拉投资、跑项目等各级政府之间博弈加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博弈扰乱和弱化了财政监督管理的效果,财政支出效率评价失效。 当前,财政预算支出领域突出的问题是:财政支出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形成负向制约,延缓和阻碍了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收支缺口扩大,支出需求压力增大;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教育、科技、农业、社保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过低,行政管理、基本建设支出占GDP比例过高,一些关涉民生的财政支出规模过小,财政支出“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财政支出监督管理缺乏效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作为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实施干预和调节离不开财政支出政策的合理、有效运用,政府履行各项经济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同样也离不开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和改进。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支出政策工具,调整财政支出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社会需求结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要素积累、人力资本、科技进步等施加影响,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弥补“市场失灵”,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因此,在较大程度上,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国民经济运行的速度和质量,对防止出现重大经济起伏、熨平周期经济波动、提升经济增长稳态性具有重要作用。 财政支出效率具体包含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制度效率等诸多内容,本文只就财政支出经济效率中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展开研究。在内生增长框架下,从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两个方面,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分别从资源配置效率改进和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两方面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率问题,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即财政支出规模效率和财政支出结构效率。由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有一个最优限度,即存在一个财政支出最优规模,超过或低于这个规模限度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但如此,一定财政支出规模下,财政支出各项目之间也存在一个最优匹配组合标准和比例,不同规模和比例的财政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最优和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适当的财政支出规模和合理的财政结构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根据国民经济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的部署,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科学、理性运用财政支出政策工具,要适当提高财政支出规模,适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最大限度提高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效率,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从根本上改革和完善国民经济长期、稳态增长的促进机制。 本文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财政经济发展的实际,选取1978-2011年财政支出的面板数据,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综合运用财政支出总量及增速、财政支出占GDP比例及增速、政府性投资支出总量及增速、财政分项支出占总支出和GDP比例,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贡献率、拉动率等多项数理统计指标,从实证分析、理论模型分析和计量分析三个层次,分财政支出规模效率、结构效率两个单元,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率进行了深入研究。 按照上述分析思路,本文研究框架如下: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章。全文依次按照核心价值或目标,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命题假设,指标选择、实证分析、分析结论,对策建议的顺序展开。 第一部分主要就研究目标、背景意义、核心价值、研究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基础理论进行了阐释和论述,梳理归纳和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效率”的研究成果和文献综述,并形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理论模型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国民经济总量及增速,财政支出总量及增速,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贡献率和拉动率以及成果形成等指标,从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的角度,结合财政经济运行实际,实证分析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制约,并得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程度。进而,通过采取比较分析、归因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从财政支出优化需求结构、人力资本结构、社会资本结构,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改进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均衡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及改进预算结构效率等方面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定量测度和定性评价。 第三部分主要包括改进财政支出规模效率和财政支出结构效率的建议和措施。该部分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财政支出规模效率和结构效率的角度,结合前述财政支出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和财政支出效率的测度和评价,研究和探索新时期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财政支出模式,积极将财政支出政策和效率纳入经济增长视角,将财政支出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加以分析,探索界定最适财政支出规模和最优财政支出结构,通过改进财政支出规模效率和结构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态增长。 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我国财政支出规模还未达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水平。新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总体实力逐步增强,应进一步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提高财政支出占GDP比例,继续发挥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率。 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缺乏效率。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呈现粗放的增长态势,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科技、农业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比例过低,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国民经济增长质量,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态增长,必须加大财政支出对人力资本、科技进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提高科学研究支出、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改进财政支出结构效率。 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态增长,新时期,应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农业支出占GDP的比例,适当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基建支出占GDP比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缩小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4.根据1978-2011年实证分析和计量分析结果,结合近年来财政经济运行实际,对“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财政支出规模,财政分项支出比例、增长速度进行了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