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轴流压气机静子非轴对称端壁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tein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轴对称端壁技术在涡轮中的应用表明了其对端区流动具有改善能力,已经从涡轮平面叶栅研究逐步过渡到在型号发动机的涡轮中开展非轴对称端壁技术的研究,并通过涡轮部件实验确认了非轴对称端壁可以有效减小涡轮中二次流损失。涡轮中的流动是顺压力梯度的,而压气机中的流动是逆压力梯度的,流动更容易发生分离,这使得在压气机中应用非轴对称端壁技术的难度大于应用于涡轮中。当前对于压气机中非轴对称端壁造型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平面叶栅、单排叶片以及单级压气机上,这些研究并不能考虑多级压气机中的附面层发展及各级之间的匹配等因素,这也是非轴对称端壁技术尚未应用到型号发动机的压气机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缺乏在多级压气机中进行非轴对称端壁造型优化设计的工程经验,也缺乏在多级压气机中开展非轴对称端壁的实验研究,针对该研究背景,本文开展了多级轴流压气机中间级静子的非轴对称端壁的优化设计和实验研究,填补了多级轴流压气机中进行非轴对称端壁研究的空白,为端壁造型优化设计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分如下四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对某四级轴流压气机进行了特性测量、各叶排出口截面详细流场测量,得到了该压气机内各叶排的流动特征,将第三级(中间级)静子选择为原型静子进行非轴对称端壁研究。对设计状态下的第三级静子开展了叶表静压测量和静子通道内流场测量,测量结果表明第三级静子在设计点的机匣端壁附近流动较差,该流动缺陷起始于61%轴向弦长的机匣/吸力面角区;在近失速点的静子轮毂附近存在高损失区,是根部角区流动恶化造成的。第二部分,构建了中间级静子实验平台及中间级静子优化设计平台。构建的中间级静子实验平台方便进行多组参数化造型端壁的实验研究,通过换装局部(而非全环)改型端壁及叶片实现在多级环境下对多组非轴对称端壁静子进行详细流场测量,并且采用3D打印技术加工改型端壁及叶片,通过这两方面使得多级环境下对改型端壁的静子流场测量实验的成本更低、周期更短。对四级压气机和第三级分别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了数值仿真对四级压气机特性和第三级静子进出口流场及静子损失系数的预测能力,基于第三级数值仿真构建了中间级静子优化设计平台。第三级仿真的进口条件来自于四级压气机实验中测得的前两级压气机出口数据,保证了优化过程中针对第三级的仿真反映了四级压气机中的流动环境。针对第三级优化设计得到的端壁造型,通过中间级静子实验平台进行多级环境下的实验测量,来验证优化设计结果在多级实验环境中的优化效果。第三部分,在设计点进行中间级静子的机匣端壁优化设计研究。提出了近端壁的局部叶高损失系数作为优化时的目标函数,与传统的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相比,近端壁的局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作为目标函数增大了端区流动变化在目标函数中的权重系数。针对目标函数,开展了4种不同局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与传统的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的优化方案的对比研究,优化结果表明,经过有限步数(400步)的优化,相较于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作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方案,以90%叶高以上的总压损失系数作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方案可以使得近机匣端壁的总压损失系数下降更多。将优化得到的端壁造型在多级压气机设计点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90%叶高以上的总压损失系数作为目标函数时,使得近机匣端壁10%叶高以内的总压损失系数下降22.55%及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下降9.27%,优于传统的全叶高损失系数作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方案,传统优化方案仅使得近机匣端壁10%叶高以内的总压损失系数下降7.24%及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下降3.45%。第四部分,在设计点非轴对称机匣端壁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将端壁造型位置扩展为轮毂端壁和机匣端壁同时造型,依次进行了在设计点、在近失速点以及同时在设计点和近失速点的端壁造型优化设计研究,针对优化中的目标函数,分别开展了3种情况下的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和上下端壁局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的优化方案的对比研究。选取设计点和近失速点同时优化方案中目标函数分别为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及上下端壁的近端壁10%叶高以内的总压损失系数的优化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降低静子损失方面,上下端壁的近端壁10%叶高的总压损失系数作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效果优于传统的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作为目标函数的方案,在设计点,使得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多降低4.67%,在近失速点,使得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多降低4.56%。通过设计点和近失速点的各优化结果与原型静子的对比实验研究,揭示了非轴对称端壁改善端区流动的机理。通过将优化方法中的目标函数从传统的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替换成上下端壁的近端壁局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在有限的优化步数(400步)内实现了对近端壁及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更大程度的降低,优化速度更快,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优化耗时,有利于非轴对称端壁优化设计技术的工程应用。通过这四部分的研究,填补了非轴对称端壁技术在多级轴流压气机中的优化设计和实验研究的空白,探索了针对多级压气机中间级静子的非轴对称端壁优化设计方法,通过采用近端壁局部叶高总压损失系数作为目标函数降低了优化耗时,为该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基于空间机械臂的空间非合作目标操控技术是空间组装、空间碎片清理、小行星捕获等在轨服务与维护任务的基础。因此,组合体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是未来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当前的研究中,针对目标与机械臂之间的接触动力学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特别是当被操控目标为非合作目标时,由于目标表面不具备抓捕接口,机械臂执行机构无法与目标建立完美的固连关系,因此只能够通过静摩擦力和扭矩实现对目标的操控。考虑到机械臂执行
学位
翼身融合布局(Blended wing body,BWB)以其高效的气动特性和低噪声优势,被认为是面向“绿色航空”未来民机最具潜力的一种飞机布局形式。作为一种非常规布局飞机,BWB客机缺乏相关经验和历史数据,给其结构重量的预测带来了很大挑战。而结构重量计算在飞机概念设计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关系着整个飞机概念方案的成败。因此,研究出可靠的BWB客机结构重量计算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
学位
在当今社会,能源已经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长期消耗,寻找可再生清洁能源已经成为了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太阳能是一种不受地域因素影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便于收集的一种清洁能源。虽然目前传统的晶硅太阳电池效率较高,工艺成熟,但是因其原料需求大,工艺复杂等因素限制了广泛应用。Cu2Zn Sn S4(CZTS)作为一种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吸收层材料,具有较好的光学和电学性能,
学位
自动驾驶汽车作为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提升交通安全性、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自动驾驶控制技术作为自动驾驶汽车核心技术之一,是保证汽车安全、稳定行驶的关键。本文以提升汽车在典型工况下的行驶安全性为出发点,针对跟随补偿控制中观测时间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利用操纵逆动力学的方法来求解自动驾驶汽车的控制输入问题。运用理论分析、虚拟仿真及在环试验对逆动力学问题的建模、逆动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以及典型
学位
电动轮汽车在驱动效率、行驶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整车开发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潜力,其相关技术研究和市场推广对于解决能源问题和保护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研究焦点和未来主要产业化方向。电动轮汽车的新型驱动方式导致车辆底盘各个子系统执行机构耦合程度与冗余程度增强,在提高系统控制灵活性的同时也导致系统故障率及故障影响范围增加,影响驾驶员正常操作甚至危及车辆行驶安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
学位
<正>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工程”)是全球最大的电力设计咨询央企集团,隶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位列2022年ENR全球150强设计公司第2位,连续3年蝉联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首位,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地区),是中国能源建设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工程国际公司”)是中电工程
期刊
抛物柱面天线已经被证实具有刈幅宽、方向性强、增益高、易于光束自动扫描等优势,各航天主要国家均十分重视该类天线在航天领域的研究应用,并提出了相应的任务需求,要求其不断朝着大口径、高精度方向发展。本文针对大型抛物柱面可展天线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一种适合应用于该类天线支撑结构的桁架式柱面网壳可展结构,并围绕该可展结构的构型、尺度优化、精度分析、地面展开试验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论证了运用该可展结构支撑大型
学位
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诊断技术是提高飞行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发动机维护费用的重要途径。针对传统线性卡尔曼滤波器(Linear Kalman Filter,LKF)方法在气路故障诊断应用中鲁棒性不强、应对快时变故障收敛较慢等问题,本文以某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围绕滑模观测器理论开展了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包括气路部件故障与传感器故障诊断、性能蜕化估计、诊断方法的在线实现、传感器故障
学位
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发动机的性能不断提高,而快速响应往往会引发喘振、失速、熄火、超转和超温等不利现象,严重影响发动机寿命。避免发动机在任意飞行条件和工作环境下出现上述状况,提高发动机工作的安全性,是航空发动机控制所必需研究的限制管理问题。目前,航空发动机广泛采用Min-Max策略实现限制保护。但该方法无法保证发动机动态限制,且控制结构复杂,工程实现较为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开展如下研究
学位
旋流燃烧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以及各工业燃烧器中,在燃烧稳定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涡管燃烧器作为旋流燃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拥有结构简单、低热损、高流场稳定性以及低NOx排放等诸多优点,但其预混属性的火焰结构会对涡管燃烧器的燃烧稳定性有一定影响。考虑到绝大多数工业燃烧器均采用非预混属性火焰燃烧技术,其具有更强的燃烧稳定性以及更大的可燃极限,故本文提出了三种非预混属性的涡管燃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