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实验室检测是住院患者的常规检查,ICU患者因为病情危重,内环境紊乱,往往需要密切监测,用于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但由此引起的检验失血却易被忽视。本研究目的在于对ICU检验性失血和医源性贫血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与患者的病死率的相关性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ICU 2005年10月至2006年8月期间,住院时间大于72小时,没有外伤失血的患者65例。检验失血量通过查阅化验单、抽血的标准值来确定。应用APACHEⅡ评分、Marshall评分方法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采用病程中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描述疾病进展中受累器官系统的复杂性。参照公式B=5(∑s+0.1)计算检验理论用血量,其中B为应采集的全血量( ml),∑s为各检验项目需用的血清总量(ml)。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量化分析。结果:1. ICU患者抽血化验用血量很大,每例患者总检验失血量中位数(M)为134.50m(l32.50~751.50ml),其中内科系统患者平均158.50ml,外科系统患者平均119.50ml;日检验失血量平均15.50ml(内科系统患者平均16.70ml,外科系统患者平均15.37ml),外科与内科系统患者检验失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检验失血量多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患者入出ICU时的平均血红蛋白( Hb)水平分别为112.00g/L和101.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44例患者(67.70%)Hb下降( 2.00~76.00g/L),其中Hb< 100g/L者转出ICU时增加了12例。3.检验失血量的应用分布主要是血液生化检测( 41.75%),其次是血液凝固试验(35.69%)、感染(11.27%)、血气分析(7.24%)、其他(4.05%)。4.患者总理论检验失血量M为28.88ml,与总实际检验失血量( M为134.50ml)差值(105.62ml)巨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剔除输血量>500ml者,检验失血量与Hb、白蛋白( ALB)的改变有相关性。6.患者的检验性失血与患者治疗过程中器官功能障碍数目、Marshall评分、ICU住院日相关,与APACHEⅡ评分不相关。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检验失血量是患者贫血的影响因素。8.患者的病死率与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是否急诊及ICU住院日长短呈相关性:急诊、器官功能障碍数越多者病死率越高,而随着ICU住院日的延长病死率下降。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器官功能障碍数目和贫血程度与病死率相关性极其密切。结论:目前,ICU危重患者的检验性失血和医源性贫血问题仍很严重,大量的检验性失血促进了医源性贫血的发生,并且增加患者的病死率。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国际上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检验性失血问题,并对采血技术和检验仪器等方面进行了改进,进入21世纪检验失血量明显减少。但作为ICU患者贫血的一个促进因素,统计学资料显示检验失血量仍然对加重贫血和增加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还值得关注的是患者的器官功能障碍的数目与检验性失血、贫血和病死率均密切相关,从而提示医生患者的病情才是根本。因此,治疗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当医生治疗患者时应该同时关注可能发生的不利影响,尽量避免医源性不良后果或使其最小化,这是每名医务工作者应该肩负起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