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视域下的道教现代化研究——以香港啬色园等道观为例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宗教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宗教也只有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才能发挥自身的影响并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面对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宗教组织如何在其现代化与神圣化的双重发展中扮演一个适当的社会角色,在稳定社会、教化人心、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方面发挥自身作用,这显然是一个关系宗教和社会两者及其两者关系发展的大问题。立足与此,本文以香港道教组织之啬色园等道观为具体例证,在现代化和公民社会的双重视角中来审视道教信仰、仪式和组织运行等相关要素在香港社会的表现形态和内在意蕴。
   在本文视域中,公民社会是一个拥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供公民表达公共意愿和目的的场域。从社会本身的发展变化的意义上说,公民社会本身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世俗化的产物。而在公民社会的成长过程中(也即社会整体上的世俗化过程中),宗教制度、行为、意识、观念逐渐丧失了传统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宗教曾经的诸多功能(其实相当部分都并非宗教应有的功能)逐步让渡给现代化的世俗社会部门,从而自己也历史性的成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并安于这一社会位秩。在与社会相适应这一宗教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支配下,包括道教在内的宗教的现代化是宗教与现代公民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表现。宗教的现代化,是整体性的现代化,而不是某一部分的现代化。
   在本文看来,流行于香港社会的黄大仙信仰,虽然有其世俗化层面上的现实功利性,但其不仅秉承了道教信仰中极具永恒意义的思想,而且用这些思想的世俗化表达引导信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在香港公民社会的结构性空间中,黄大仙信仰的以其通俗化、现代化的表达,既满足了信众的功利性需求,也拓展了整个公民社会的个体公共利益的表达空间。而在对作为道教法术之集中表现的符咒信仰方面,本文认为,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道教所面临的现代化之路与其他宗教并无本质不同。由于现代化的发展,以科学的理性化和知识化为先导,以全球化的方式而展开,所以它对当代道教的影响当然也是全面而深刻的。香港是个现代化水平很高的,甚至可以称之为后现代的公民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势不可挡,尤其是一些人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所引发的信仰虚无、精神危机、价值混乱、道德衰败等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对道教信仰的整体性冲击和挑战也是勿需遮掩或隐瞒的。所以,深刻认识到法术意义上的道教符咒信仰的历史和现实局限,在实际的实践层面尽可能趋利避害,并将其所蕴含的宗教精神尽可能地交汇于香港公民社会的体制之中。
   作为道教教义在行为和实践层面上的表现,道教仪式对道教本身现代化的反映和呈现比道教教义略微超前。这种超前,既反映在道教与现代人生活的关系上,也反映在道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面对现代化的香港社会,道教仪式在其目的性的定位上已更多地服务于人们的现实利益;在其意义的表现上,已更多地重视现实生活的意义呈现;在其神圣性的表达上,已更多地采用现代化的物质和技术手段。所以,无论是传度、拜斗还是炼度,在当前香港社会,都以其神圣化和神秘化的宗教表现,满足着人们对神圣和世俗的复杂需求和期待。但就其总体而言,仪式早己不再是简单的人神沟通,而更多的是神圣服务于现代人的宗教需求的方式。
   在宗教构成的几大要素中,宗教组织乃是宗教与社会互动的主要通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作为道教组织的啬色园与香港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实质上就是道教信仰的核心要义通过啬色园这种组织的社会运行,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并感知社会变化以便于及时调适自身来因应这些变化的双向过程。在组织层面上,啬色园的管理和运行与传统的宫观模式已有明显不同。管理上,现代的公司制度、科层化的内部结构都已得到全面执行;运行上,宗教事务和非宗教事务相互增益并相互为用,共同支撑组织的发展壮大并为公民社会输入可持续的社会信任。
   所以,本文结论性地认为,啬色园虽只是个案,但其对道教发展的启示,尤其是角色启示和社会运行的启示确实值得重视。在角色上,道教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宗教理念之于公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要性,从而在社会第三部门的结构空间中完成自己的历史定位;在社会运行上,道教组织既要延续传统,更要面向当代,要真正而又切实地结合社会需要转化道教的宗教理念,并将其输入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空间之中,为公民社会和道教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资本。因此,立足于公民社会和更好地促进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现代化,在逐渐革新自己作为宗教的相关要素的同时实现自己面对新时代和面对未来的华丽转身,已是道教在现代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实现这一关键的法宝,则首先是在组织现代化的层面上大兴社会公益服务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并使这两条腿相互补益。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面对现代化的香港公民社会,进一步协调好宗教的神圣化与组织运行层面上的现代化与世俗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个道教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甚为重大。所以,在不可逆转的世俗化面对,道教组织尤需在宗教之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宗教之神圣化与世俗化之间的张力,使之成为组织社会运行所必须的不竭动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道教的现代化,既是反思中的现代化,更是全球化进程中的现代化。
其他文献
莫里斯·迈斯纳是著名的现代中国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是国外“毛泽东学”新左派的代表人物。他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围绕毛泽东的思想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思想的民粹主义倾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学术影响,以理论逻辑的一致性和鲜明的个性表达而著称。本文介绍了他的两个主要的观点
人性于史上本就是一个诉说不清的话题,虽有诸多思想家不断投身其中,但由于人性自身所具之特性,因而难有彻底解决之可能,此正是其恒久魅力之所在。  往昔,诸学者一谈及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性论,莫不以孔、孟、荀之“三段论”为要,且易以善恶之伦理范畴来界定之。然,随着上博简、郭店简诸出土材料的重见天日,再加上其中存有对于人性的新阐述,故而,近年来,诸学者便以此材料为基础与依据,对于先秦儒家人性论展开了新的研究,
学位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办法。但是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不仅没有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引发了诸如生态、环境、能源等危机。受西方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困境影响,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西方国家生产力困境在我国也有一定的表现和影响。如何能够避免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生产力困境成为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
学位
本文以自由问题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重要著作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把黑格尔的法哲学置入近代以来的哲学史上,并对其理论背景进行了学术上的清理,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深层课题是要克服现代性自由观的困境并重构自由原则。以此为背景,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真实动机,即揭示黑格尔法哲学中所表达的思辨自由观的内在理论缺陷,并为自由寻求现实的基础与道路。围绕这一主题,本文
本文主要研究以赛亚书40-55章(第二以赛亚)中四首“仆人之歌”(42:1-4:49:1-6;50:4-10;52:13—53:12)。普遍的观点认为第二以赛亚,与公元前587年以色列人被掳巴比伦的民族和国家灾难相关。第二以赛亚的产生,是对以色列被掳巴比伦处境的回应。以色列人的被掳,在以色列社会政治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美索不达米亚外邦的神学背景,以色列对自己的神学有着相关的溯源和反省,在神
学位
刘一明是清代乾嘉时期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师承“北宗”法脉,而又对“南宗”思想有着继承。他以儒入道,对阳明“心学”有较多吸收。他主张性命双修、三教一家,提倡以世间法修出世间、“道”“德”兼修、功行双践,其思想对清代道教的民众化有很大的影响。  在结构上,本研究分绪论、正文与结论。  在绪论部分,主要对所提出的问题、研究现状、“信仰”与“教化”的概念分别作了阐述、综述与界定。  正文部分划为五章
学位
藏区的宗教可以分为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两大部分。其中本教就是藏地土生土长的藏族人的本土宗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教文化最能反映藏族人及藏族文化的特点,本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梳理本教发展的历史轨迹、归纳本教的特点是藏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纵观本教发展历史,整体而言,本教可以分为早期的斯巴本和后期的雍仲本两大部分,早期的斯巴本与汉族道教、羌族释毕、彝族毕摩、纳西东巴等有着很
学位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如果研究藏传佛教哲学思想,就必须学习和研究道次第的整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本文以历史学、文献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利用藏文、汉文和其他文种的有关文献,追述阿底峡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佛学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阿底峡所倡导的道次第理论的渊源、道次第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道次第理论的基本内涵。通过从整体到个案的研究
学位
在当前中国宗教学界,比较视角的宗教研究,主要集中在儒、释、道三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整体性理论比较,或就某个专题和某些思想家之间的宗教思想进行比较。就中国基督教学界而言,虽已有学者对某些中国神学家的思想遗产进行了一些整理性研究,但围绕基督教内部某个理论专题,对中国神学家与西方神学家进行系统的对话性和比较性的研究,还较为鲜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此做尝试,就美国神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宋代,由于历代统治者大多对佛教采取了理性、开明政策,佛教在寺院建设、僧尼数量、佛教经典的编译工作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佛教宗派在唐代繁盛的局面出现了变化,禅宗处于繁荣期,净土则有新的发展,两者成为宋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其它的宗派如天台、律宗、华严宗、唯识宗、等也都相当流行,其中天台也有新的发展,佛教发展也出现明显的世俗化和僧人群体儒学化的现象。  两宋时期也是居士佛教的全盛时期,官僚士大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