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物课堂教学愿景实现的障碍与策略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c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怎样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并且取得较高的教育教学影响力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为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巩义市依据全国高效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并结合当地的教育现状提出了道德课堂教学模式,然而就之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巩义市道德课堂还未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理想效果。另外,目前高中生物教学正面临着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现状。鉴于此,本文以生物教学为例展开对制约高效课堂愿景实现的因素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阻碍高效课堂教学愿景实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较慢,对高效课堂的本质把握不准;教学时空观狭隘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编制导学案盲目,并没有切实对教材、学情认真进行分析;班级规模较大不利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家长和社会人士不明本质的抵触等都制约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实施。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和文献,在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1.教师应关注新的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和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2.构建科学的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尺度等;3.教师在高效教学实践中要做到:精心设计导学案,把握好课堂节奏,创设最优的组织形式;4.教师要更新教学时空观念,实现教学空间多元化、层次化、立体化和教学时间的弹性化;5.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6.在各方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缩小班级规模进行小班教学等。最后,在这些实施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以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三种不同课型为例,简述在实施高效教学模式时的注意事项,如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应谙熟教材、对学情认真分析;教学目标须是可切实达成的三维一体的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编写导学案、复习学案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容驾驭课堂教学环节,还原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评价要多元化,从重视结果性评价向重视过程性评价转移;重视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和纠错提升环节等。依据教学设计坚持以高效课堂模式进行生物教学,并检验教学效果,对学生从考试成绩、能力提升、课堂气氛和师生的愉悦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另外课堂比较气氛活跃,师生愉悦度有所增长,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由此得出结论,1.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不管在任何时期都应该是教育界极力追求的目标。2.高效课堂只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不提供固定的教学模式。为提高课堂效率、效果、效益而采取的任何改革措施,都应该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举措。3.高效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组织。4.以生物教学为例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对于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多而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是法国印象派杰出代表之一。他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少量诞生出的几部钢琴协奏曲中的重要作品。他的作品既使用了
本文分析了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合成了两种Schiff碱类潜在抗癌药物,并研究了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生理pH条件下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为了研究逆投影变换方法在智能车驾驶环境信息采集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反向求解逆投影的方法,即根据用户感兴趣的道路区域规划逆投影变换后的图像,并考虑了车道线的方向特性,
指出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 ,情境设计应遵循六项基本原则 ,并把问题情境简单地分为八类 ,提出了问题情境的评价标准
现代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电影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大众传媒手段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中国电影事业的日益繁荣,为了能让中国电影
随着全球观测时代的到来,卫星遥感信息正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传感器分辨率的不断提高,每天产生的遥感影像也急剧增长,遥感影像作为一种特殊的大数据,以其
在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服刑人员的访谈以及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修订了陈欣编制的《大学生宗教经验问卷》为《服刑人员宗教经验问卷》,并自编了《服刑人员
托尼·莫里森(1931-)是唯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天堂》(1998)是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第一部作品。本书讲述了居住在鲁比镇的九个黑人男子袭击附近修道院的
当我们面对这个熟知的世界时,有太多的熟悉的东西已经被挖掘、被表现出来,而如何将我们所看到的、所感受的描绘出来变成了重点研究对象。现实对艺术家的要求从以往的被单纯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