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xym88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中学科学教育涉及范围广泛,而科学课程作为科学知识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在科学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战后,即1945年9月以来,美国中学科学课程改革几乎一刻都没有停止,这些变革是推动美国中学科学课程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美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源动力。由于美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科学课程模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借鉴的对象。欲追求科技的持续发展,就不能闭门造车,就要积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课程理念和实践经验。美国作为科技强国,自然成为学习与借鉴的重要对象。但是,当下我国对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和客观,包括很多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对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给予极大肯定,他们大力提倡美国科学教育的先进性和可借鉴性,却没有深入挖掘其存在的不足和弊端。这就造成对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的盲目崇拜,不能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另外,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中美两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土壤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对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不能一味照搬。从历史的视角对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展开全面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探究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的背景和演变特点,有利于掌握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的整体趋势,避免断章取义。另一方面,探究美国各阶段中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基本主张、实施和利弊,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总结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的经验和局限,可为我国中学科学课程的发展提供参鉴。本文对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这基本是按照传统的课程编制模式展开的,主要来源于以泰勒为代表的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依照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文章把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科学主义的引领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中学科学课程,人本主义的苏醒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中学科学课程,以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平衡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美国中学科学课程。论文采用文献、历史和比较研究方法展开以下研究:首先,查询并研读资料,把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分为数个阶段。其次,利用现有资料,力求全面的分析各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基本主张、实施和利弊。再次,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总结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最后,为我国中学科学课程的发展提出建议。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阐述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四章,阐述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第三部分为第五章,阐述对我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启示。第一章,阐述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的演变。战后初期,进步主义依然影响着美国中学课程,这时的中学课程主要为生活类课程,必修课程比例偏低,选修课程比例偏高,物理、化学等学术性科学课程不受重视,学生的学习人数和课时数都偏低。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开展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要素主义和结构主义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1958年之后,中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时间延长为至少一年,强调传授严格的学科结构、重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精英科学课程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大范围开展。至60年代中期,美国面临战争、贫穷、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生计课程又被大力提倡,科学等学术性课程的比例降低。受“生计教育”的影响,美国的基础课程严重缺失,20世纪70年代中叶,美国发起了“回归基础”运动,作为学术课程的科学课程又重新得到重视。这一时期的中学科学课程经历了科学课程的缺失、精英课程的崛起、科学课程的低谷和基础科学课程的回归四个阶段。第二章,主要介绍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人本主义开始影响美国中学科学课程改革,基础科学课程受到重视的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受到尊重。80年代中期,基础课程和生计课程在中学交替开设的现象基本消失,两种课程开始融合。而“2061计划”开始提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由精英阶段转为大众阶段,此次改革对全体学生需要具备的科学素养给出了建议。第三章,论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美国中学科学课程。这一时期,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科学课程的影响开始达到平衡,科学课程不仅注重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和能力,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另外,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对所有学生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阐述。而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更注重课程目标的人本性,它提倡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章,阐述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首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的经验。经验包括:第一,课程目标的确立。包括关注“社会本位”与“学生本位”的平衡,以及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的融合。第二,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内容涉猎广泛,实践活动丰富多样和知识的科学性增强。第三,课程实施的开展。包括科学课程比例逐步提高,综合科学课程逐渐普及,课堂教学模式灵活多变以及科学课程种类繁多。第四,课程评价的制定。包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课程评价的整合性。另外,该章总结了二战后美国中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局限。局限包括:第一,以地方分权为主,课程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包括课程内容选择的分权导致教材编排水平的不一,以及课程评价的分权导致科学课程开展的不同步。第二,提倡自由民主,弱化教育的权威性。包括教师善于对学生进行失实的褒扬,以及学生对纪律和规约的无视。第五章,对我国科学课程的发展提出建议。首先,树立多维全面的课程目标,包括关注目标取向的多维性和提高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其次,建立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增强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提升科学实践的比例。再次,开发综合多元的课程实施模式,包括逐步开展综合科学课程以及推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最后,创建以人为本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关注评价取向的人本性、加强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以及促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质量管理中使用的工序能力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于新材料开发研究的实例。
<正> 据土居在日本《防蚀技术》1990年第2期中报道,连接日本州至四国的漱户大桥及正在建造中的关西国际机场连接桥等海洋结构物,均处于海洋腐蚀环境,故对于所处的海洋大气区
1996年,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后并人东南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医事法学教育。16年来,相关院校的医事法学教育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法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同时,也充斥着诸多的问题与矛盾
一个熟悉的汉字重复一定次数或者注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得陌生起来,这就是汉字饱和现象。这个现象比较常见,但是其实质是什么却一直存在争议。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基于各自的
<正>要帮助员工实现价值,最根本的在于实现人员与岗位的最佳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企业而言,员工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为企业创造效益上,为企业创造的效益越多,员工的价值
170箱多用途集装箱船“太平泉”轮,船体利用牺牲阳极和长效涂料联合保护,压载水舱采用水舱漆和牺牲阳极共同保护,海水冷却系统安装防污防腐装置。这些综合性的防腐蚀防污损措施,大大
1IntroductionHacidmonosodiumsalt(4amino5hydroxy2,7Naphthalenedisculfonicacidmonosodiumsalt,hereinafterrefereedtoa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