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协青早eA(2)(含有eui2基因)、协青早A、Ⅱ-32eA(1)(含有eui1基因)及 Ⅱ-32A为母本和明恢63、明恢86、皖恢57及密阳46为父本,按p×q模式配置的16个杂种及8个亲本,共计24个材料,采取四区组随机排列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高秆隐性杂交稻的株型、产量构成、茎秆抗倒性,及各性状的遗传,并分析了高秆隐性杂交稻的稻米品质。以期为高秆隐性杂交稻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与原杂交稻相比,高秆隐性杂交稻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和生育期外;但因含有eui基因而又具有其本身特有的生物学特性:植株生长较繁茂,各个生育期的植株高度略有增加,但分蘖数略有降低;构成产量因素中的有效穗、结实率和穗粒数略有降低,但千粒重增加,保持原杂交稻的产量水平。稻米米粒变长、变宽,长宽比增加,稻米的外观品质有所改良。茎秆的倒伏指数略有增加。统计分析表明,高秆隐性杂交稻各性状与原杂交稻性状间的差异都不显著。 与原杂交稻组合相比,不同的高秆隐性杂交稻组合产量表现有增有减,取决于高秆隐性杂交稻不同组合的有效穗、结实率和穗粒数降低及千粒重增加的程度。原杂交稻构成产量的四个要素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大小,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结实率,而高秆隐性杂交稻的直接效应大小,则依次为穗粒数>结实率>有效穗>千粒重。 抗倒性分析结果,不同组合的各项抗倒性指标有所变化,但高秆隐性杂交稻和原杂交稻的各项与抗倒性有关的指标都没有差异。抗折力略有增加,倒伏指数略有下降,差异不显著。 两类杂交稻稻米品质分析表明,高秆隐性杂交稻与原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区别最大的是外观品质上,谷粒增长、增大,长宽比加大。糙米和精米略有下降,但整精米却增加了3.22%。淀粉含量降低0.2%,粗蛋白含量增加0.22%。总的看来,除稻米增长及长宽比加大外,品质的指标基本上没有变化。 配合力分析表明,在所考察的株高、穗颈伸出度、剑叶、倒二叶、倒三叶、穗长、倒一节、倒二节、倒三节、倒四节、倒五节、穗粒数、一次枝梗、二次枝梗、有效穗、着粒密度、结实率、千粒重和生育期19个性状中,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方差除倒三节、倒四节和倒五节差异不显著,其余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准;而恢复系一般配合力方差在所有19个性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准,说明恢复系对杂种的影响要大于不育系。特殊配合力方差只有株高、穗颈伸出度、倒一节、结实率、千粒重和生育期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一般配合力分析表明,含有eui1基因的长穗颈不育系Ⅱ-32eA(1)的株高、穗颈伸出度、剑叶、倒二叶、穗长、倒一节、着粒密度及生育期等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表现 不同于1132A;而含eul7基因的协青早eA(二识有株高、倒一节、生育期的一般配合力 效应值同协青早A差异显著。两个长穗颈不育系的株高、穗颈伸出度、剑叶长、倒二叶、 倒三叶、穗长、倒一节、倒二节、倒四节、倒五节、千粒重和结实率等性状的一般配合 力效应值都大于原不育系。其余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的变化依两个长翩不育系有所 不同。 遗传分析表明,剑叶、倒四节、倒五节、穗粒数和着粒密度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 的影响,它们能够稳定地遗传。株高、倒二叶、倒三叶、倒一节和倒二节的遗传主要受 显性效应的影响,这些性状不能够稳定遗传。穗颈伸出度、穗长、倒三节、一次枝梗、 二次枝梗、及千粒重的遗传由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剑叶的显 性效应不存在。在所考察的19个性状中除了穗粒数、二次枝梗、有效穗和着粒密度外, 其余性状长穗颈不育系比原不育系有更强的加性效应。 对于茎秆和叶片等性状以及千粒重,长穗颈不育系受加性效应影响大于其相应的原 不育系;穗粒数、有效穗、结实率、着粒密度等穗部性状,原不育系受加性效应影响强 于长穗颈不育系。协青早eA(2)的穗伸出度、倒二叶、倒三叶、穗长、倒一节、倒二 节、倒三节、穗粒数、一次枝梗的显性效应值预测值大于协青早A,株高、倒四节、倒 五节、二次枝梗、有效穗、结实率、着粒密度、千粒重和生育期的显性效应值预测值小 丁协青早A。l!-32eA(1)的株高、穗伸出度、倒二叶、倒三叶、穗长、倒一节、倒二 竹、倒二节、倒四节、倒五节、一次枝梗的显性效应预测值大于1!-32A,‘倒五节、穗粒 数、二次枝梗、有效穗、结实率、着粒密度、千粒重和生育期的显性效应预测值小于!1.32A。 本文还就eui种质的育种应用作了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