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适与稳定 ——论1972到1982年的中美关系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33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和美国官方的接触最早可以回溯到抗日战争后期,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曾作为中间人调停国共之间的关系,在国际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府积极执行“扶蒋反共”的政策,调停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持续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中国被迫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美陷入长达近二十年的对抗之中。当然,中美双方在这段时间也有所接触,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多年的“大使级会谈”。尼克松在当选总统之前曾撰文阐释对华政策,希望使中国摆脱“愤怒的孤立”状态,继任总统后,奉行“尼克松主义”,主张改变以往的对华强硬政策。中共九大后,毛泽东嘱托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四位老帅研究国际问题,经过充分研讨,由陈毅代表老帅们向中共中央提出打开中美关系的设想。与此同时,中美相互释放善意,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最终促成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的“和平之旅”,中美关系实现突破,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开启。其后不久,中美互设联络处,从此,中美之间有了直接沟通的渠道。尼克松曾许诺在第二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然而尼克松政府不愿放弃美台之间的“特殊关系”,加之受“水门事件”的影响,尼克松总统无力在外交上实现新的突破,美国立场退步,中美关系陷入停滞。与此同时,极“左”势力也严重干扰中国正常的外交活动,使中国对美也不能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进行了调整,毛泽东制定了“一条线”战略,以实现“联美抗苏”的战略意图。同时,为打破孤立,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的主张。美国政府继续保持同中国高层的政治接触,美国总统福特和国务卿万斯先后访华,虽未能与中国建交,但也为下一步中美关系的跨越发展作了一个铺垫。为了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美国总统卡特派遣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双方开启建交谈判。为适应国内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美政策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与此同时,美国为了扩大对华出口份额和寻求在华投资,也迫切需要同中国在经济上加强合作。在谈判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亲自参与,推动了《中美建交公报》的达成,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随后,邓小平成功访美,中美关系得到全面发展。中美建交后不久,美国就出台了《与台湾关系法》,中美关系遭遇危机。后经双方的沟通和相互谅解,这一危机得以暂时平息,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然而美国新任领导人里根一贯持有“亲台”立场,试图恢复同台湾的官方联系并扩大对台军售,中美关系再次陷入危机。中方对此坚决斗争,双方经过激烈交锋后最终签署《八一七公报》,确立了对台军售的基本原则。在建交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中美关系接连遇到两次危机,中国逐渐放弃“一条线”战略,美国也调整对华政策,放弃与中国建立“战略”关系的构想,经过近10年的调试和摸索之后,中美之间最终得以确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框架。
其他文献
本文将重点探讨1977年到1980年,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向前推进的背景下,美国卡特政府与中国政府通过接触、协商和谈判,最终签订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并且在制度的层面上建立中美科技合作关系的过程。同时,本文还将通过详细梳理中美两国在农业、能源、空间技术和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来阐述中美科技合作关系的具体表现以及美国政府在其中的基本立场和跨部门合作机制。本文的主题分为5个部分。第一章论述中美科技合作的缘起
聚单硫代碳酸酯主链中硫原子的存在,使其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抗菌和重金属离子吸附等优异的性能,因而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高活性和高选择性催化体系的开发,使聚单硫代碳酸酯的合成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主要的单体氧硫化碳已有多种低成本合成途径,其与基础化工原料环氧化物的共聚,使得聚单硫代碳酸酯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可能,并有望成为一类新的通用聚合物材料。因此深入研究聚单硫代碳酸酯的结构与性能关
水中脱除有机物是化工分离领域的重要应用,其中发酵液中生物燃料浓缩(乙醇、丁醇等)和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移除备受关注。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技术凭借其独特的分离机制、温和的运行条件,可同时利用相对挥发度和膜本身选择性实现高效分离,易与原料装置耦合实现“原位”分离而在众多分离技术中脱颖而出。设计合适的膜材料,膜结构及膜过程是实现高效分离的关键。本论文调控膜材料聚集态结构、亲疏水性以及膜过程,通过
辐射和纳米颗粒物是两类重要的环境污染,可能对组织器官造成急性或慢性损伤,危害人体健康。对这两类环境污染毒理学机制的探索有助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为健康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研究表明辐射及纳米颗粒主要通过凋亡、坏死、炎性响应等机制引发细胞毒性,损伤组织器官,影响人体健康。溶酶体损伤及活性氧释放分别是纳米颗粒物及辐射细胞毒性通路中关键的分子事件。近期研究则表明细胞铁死亡与这两个危害信号
叶绿体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来源,研究其发育机理有助于提高作物的光能转化效率,为高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一个从水稻不育系株1S经EMS诱变的突变体库中分离出的能稳定遗传的黄叶突变体ygl3(yellow green leaf 3)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学角度、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对其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突变体ygl3苗期表现为黄叶
本文针对亚共晶ZL101合金和近共晶Al Si10Cu0.9Mg0.4合金的性能要求及制造过程愈加绿色精益的产业需求,探索减少铸造生产中回用料缺陷遗传、消除Sr变质后易有针孔缺陷的方法,探索利用铸件余热,缩短固溶处理时间的一体化控性新工艺。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熔体处理方法、不同固溶处理方式对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共晶Si相、Mg2Si相及第三相形貌表征对力学性能影响的变化趋势及内在机理,提出了
目的:调查我院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用药管理中口服中成药和中西药联用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选择2019年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口服中成药与中西药联用处方1 100张,记录处方信息,调查分析处方合理性。结果:患儿主要为幼儿期(22.27%)、学龄前期(35.00%)、学龄期(29.00%)。药效主要为止咳化痰平喘药(33.64%)和清热药(25.91%),剂型主要为颗粒剂(40.91%)和口服液(32.
柔性可视化交互应变传感材料是一类能够将机械应变同时转化为电学信号和光学信号的材料,主要由电学应变传感材料和光学材料两部分组成。然而,常见的基于变色染料的可视化交互应变传感材料存在可变色范围窄、响应速度慢、以及应变区间小的问题,限制了其可视化性能。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利用光子晶体水凝胶的力致变色可调的优势和快速响应特点,制备在全可见光范围内拉伸变色的电子纤维,对温度、拉伸和压力快速响应的离子导电光子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中城市用地日趋紧张,住区的单位用地利用率逐渐提高,住宅用地从2000年之前以多层为主逐渐发展到当前高层建筑占据主导地位,在以高层住宅为主体的现代住区格局中,相邻地块间日照相互遮挡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2018年12月1日起《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1]的实施落实了居住街坊(街区制)作为我国住区的基本形式,住区地块规模控制在2~4公顷,小地块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