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后营养指数在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预后中的价值及预后模型的建立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5ete346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占所有卒中患者的0.5%-1.0%。CVST的年发病率为1.32-1.75/100000,常见于青年人群,致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多项研究证实炎症和免疫反应参与CVST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是基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和血清白蛋白水平(Serum Albumin,SA)的综合营养炎症评分,它反映了免疫营养状况,并可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然而,PNI与CVST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尚未被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河南省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数据库,旨在探讨PNI与CVST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相应的预后列线图模型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第一部分:预后营养指数与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收集2011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急性/亚急性期CVST患者。临床转归依照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3分为不良预后。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NI与CVST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别对 PNI、ALC、SA 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三个因子的预测能力。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高水平和低水平PNI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双侧)。第二部分: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预后模型有效性评价和探索用R软件按7:3比例将数据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训练集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CVST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因子并建立相应的列线图模型,进一步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分别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估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根据列线图模型与ISCVT-RS评分的AUC大小评估其对CVST患者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第一部分:预后营养指数与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1.本研究共纳入509例CVST患者,其中良好预后组450例(88.4%),不良预后组59例(11.6%),包括死亡患者44例(8.6%)。2.校正其他相关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水平PNI(OR,0.891;95%CI,0.843-0.943;P<0.001)与CVST患者临床预后不良高风险密切相关。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表明PNI值越低,死亡率越高(P<0.001)。3.对比PNI、ALC和SA的AUC结果显示,PNI的AUC高于ALC(AUC,0.751 vs 0.718;Z=1.067,P=0.286)和 SA(AUC,0.751 vs 0.685;Z=3.771,P<0.001),最佳截断值为44.9,敏感度为73.1%,特异度为69.5%。第二部分: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预后模型有效性评价和探索1.本研究共纳入509例CVST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0月(18.6,73.7),训练集355人,测试集154人,两队列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2.列线图中的预测因素包括年龄、意识障碍、脑出血、直窦受累和PNI,模型区分度的 AUC 为 0.888(0.828-0.947)。训练集(0.888;95%CI,0.828-0.947)和测试集(0.870;95%CI,0.803-0.937)获得了相似的区分度。两个模型均经过充分校准,其预测与观察结果有较好符合度。3.列线图模型对CVST患者预后不良风险的预测能力显著高于PNI(AUC,0.888 vs 0.770;Z=3.370,P<0.001)和 ISCVT-RS 评分(AUC,0.888 vs 0.639;Z=5.106,P<0.001)。结论:1.较低的PNI与CVST患者临床预后不良高风险相关。2.基于年龄、意识障碍、脑出血、直窦受累及PNI所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能够有效预测CVST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
其他文献
背景:以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亡原因,心脑血管疾病约占全球死亡原因的30%。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负担重,其早治疗、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有众多假说。既往临床研究表明,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慢性炎症反应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潜
学位
【背景】根际微生物在植物根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植物的营养吸收和健康生长。【目的】了解常年不发病烟田烤烟品种K326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筛选具有防病促生功能的菌株,为烟草病害绿色防控提供资源。【方法】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对烟草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进行分离鉴定,评价菌株的促生特性及病原菌拮抗能力,并进一步验证典型菌株对盆栽烟苗的促生效果。【结果】共获得261株微生物菌株,包括160株
期刊
背景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一种由体液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症性脱髓鞘疾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视神经和脊髓,临床表现多为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和长节段横贯脊髓炎,一般认为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IgG抗体是其特异性标志物。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
学位
背景和目的: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泛指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是最常见的AE,2007年由Dalmau教授团队首次报道。该脑炎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年,女性居多。既往文献显示抗NMDAR脑炎多合并肿瘤,尤其是卵巢畸胎瘤。抗NMDAR脑炎主要表现为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一种特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脊髓和视神经是最易受累的部位。其致病抗体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的发现,促使人们对该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是一种区别于多发性硬化的炎性脱髓鞘疾病。与许多自身免疫病类似,女性比男性更易感染。纵向广泛性横贯性脊髓炎、严重视神经炎和顽固性呃逆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反复发作与缓解交
学位
第一部分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对抗NMDAR脑炎患者入院严重程度评估价值研究背景与目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是指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抗NMDAR(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主要特征为精神行为异常、癫痫、不自主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中枢性低通气等,并具有潜在致死性。抗NMDAR抗体是否存在对抗NMDA
学位
背景与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多系统参与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特点除了典型的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还包括复杂多样的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NMS),如焦虑、抑郁、疲劳、睡眠障碍、认知障碍、便秘、小便障碍、疼痛等。NMS对PD患者的负面影响并不亚于其运动症状,其中疲劳是
学位
背景与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疾病负担沉重,是公认的卒中危险预警信号。研究显示就诊的TIA患者中有18%至53%的患者表现有弥漫性、非局灶性症状,如意识减退、遗忘和非旋转性头晕等。目前的研究对于TIA患者的非局灶性症状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关系尚无统一结论。随着影像技术飞速进展,近期研究显示近三分之一TIA患者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学位
背景与目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是一类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非感染性免疫介导的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行为和情绪变化、记忆和认知缺陷、癫痫发作及运动障碍。针对神经元细胞的不同抗体,自身免疫性脑炎分为以细胞内抗原(突触内、细胞质或核蛋白)、细胞外突触蛋白或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为特征的亚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淋巴细胞亚群可能在自身免疫性脑炎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效
学位
背景胶质母细胞瘤占原发脑恶性肿瘤的48.6%,是最常见的原发脑部恶性肿瘤。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仅为7.2%。目前胶质母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并辅以化疗、放疗,部分病人因昂贵的治疗费用和药物副作用放弃治疗,最终死亡,因此急需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根皮素是一种二氢查尔酮,是天然的酚类化合物,在苹果树的果实、果叶和茎干中含量丰富。研究表明,根皮素通过多种细胞信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