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药汤剂的疗效在几千年的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已得到肯定,但存在使用不方便、质量难以统一等固有缺点。单味中药浓缩颗粒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经现代工艺提取精制而成的新剂型,具有使用方便、质量可控、便于保存、疗效稳定等优点,是对传统汤剂的改进和突破。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关于颗粒剂和汤剂疗效是否相同的质疑,本实验是在导师前期黄连解毒汤剂对小鼠肠道菌群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用高、低剂量黄连解毒配方颗粒剂处理正常小鼠,观察其对小鼠肠道菌群、淋巴细胞数、及肠壁组织等方面的影响,以其为更客观全面地揭示中药配方颗粒剂的实际临床效果提供实验参考资料。 研究方法: 将40只KM种小鼠(体重18-22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抗生素组,高、低剂量黄连解毒配方颗粒剂灌胃的实验组,均灌胃14天。正常对照组小鼠每天以0.4ml生理盐水灌胃,抗生素组每天以盐酸林可霉素120mg灌胃,高剂量组小鼠每天以0.15g黄连解毒配方颗粒剂灌胃,低剂量组小鼠每天以0.075g黄连解毒配方颗粒剂灌胃,观察各组小鼠外形、活动、饮食等情况。 十四天后,乙醚麻醉下,小鼠摘眼球取血,检测淋巴细胞数,后断颈法处死小鼠,取盲肠内容物涂片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计算球菌杆菌比,按称量、均质化、稀释、滴板涂布、培养计数的流程检查各组小鼠盲肠内容物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从肠道菌群变化方面观察黄连解毒配方颗粒剂对小鼠肠道的影响。研磨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培养检查是否有细菌移位现象,取回肠作病理切片,从肠组织损伤方面研究黄连解毒配方颗粒剂对小鼠肠道的影响。 数据实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的方差分析(ANOVA)模块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Student-t检验。 研究结果: 1.正常组小鼠饮食正常,行动活跃,被毛平整光滑,粪便正常,肠道菌群比例正常,回肠黏膜结构完整。 2.抗生素组小鼠摄食量下降,精神萎靡,行动迟缓,被毛无光泽,畏寒扎堆,排稀便,体重增长缓慢,淋巴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有44.4%小鼠出现细菌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小鼠肠道菌群球菌杆菌比大于1/3,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均与正常组有差异,出现菌群失调现象,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回肠黏膜有明显损伤。 3.高剂量组小鼠摄食量下降,行动较迟缓,被毛无光泽,大便稀湿,体重增长缓慢,淋巴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有22%小鼠出现细菌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小鼠肠道菌群球菌杆菌比大于1/3,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均与正常组有差异,出现菌群失调现象,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回肠黏膜有损伤出现。 4.低剂量组小鼠饮食正常,行动活跃,被毛平整光滑,粪便正常,体重增加明显,肠道菌群比例正常,淋巴细胞数未见变化,无细菌移位现象,回肠黏膜和盲肠均正常。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与正常组相似,维持很高数量,但条件致病性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较正常组减少。 研究结论: 黄连解毒配方颗粒剂和黄连解毒汤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相似。高剂量组小鼠出现类似抗生素组小鼠的症状,提示一定剂量的黄连解毒配方颗粒剂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对肠道益生菌有抑制作用以及对肠道粘膜有损伤作用。低剂量使用时使肠球菌数量减少,或许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随着更多方药,更多病种的大样本比较观察的进行,将会更客观全面地揭示中药颗粒剂型的实际临床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