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将有68%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对此,建设智慧城市、挖掘城市地理大数据信息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中,城市几何空间是基础地理实体表达的载体,其基本信息表达是地表覆盖分类。此外,自然资源部将启动“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意在将城市基础地理表达载体由二维推向三维。因此,城市地表覆盖亟需从二维走向三维,以提升地理空间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将有68%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对此,建设智慧城市、挖掘城市地理大数据信息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中,城市几何空间是基础地理实体表达的载体,其基本信息表达是地表覆盖分类。此外,自然资源部将启动“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意在将城市基础地理表达载体由二维推向三维。因此,城市地表覆盖亟需从二维走向三维,以提升地理空间数据的实体三维表征、高层次集成和互操作能力。激光雷达探测技术(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简称LiDAR)对地球表面进行三维密集采样,以三维点云这种模态刻画复杂现实世界,可作为地表覆盖三维分类的几何载体。但是,LiDAR点云的数据量大、冗余度高、非结构化、采样粒度不均等典型特征,给复杂城市环境下地表覆盖三维分类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深度学习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结合当下日益完善的众源地图Open Street Map(简称OSM)所标注的知识信息,以及结构性强、波段信息丰富的遥感光学影像,有助于推动实景三维走向实体三维,满足城市地理大数据挖掘所需要的语义化、结构化的地表覆盖三维分类产品。尽管光学影像、众源地图等其他表示空间信息的模态可为以城市LiDAR点云为载体的地表覆盖三维分类提供互补信息,但也面临着多模态数据异质性强、耦合难度大的挑战。二维光学影像映射到三维空间存在着信息升维的难点;OSM众源标注信息常被用来做遥感数据分类时的真实值,或生成道路距离度量特征,尚未完全发挥其作用。鉴于此,本学位论文利用机器学习中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等的特点,耦合LiDAR点云、光学影像、OSM众源标注等多模态数据,以实现高质量、智能化的城市地表覆盖三维分类。研究使用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提供的公开数据集验证了所提出的策略的可行性与效能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贡献包括:(1)面向合理利用LiDAR点云稳定的几何信息与波动的强度信息,提出了几何信息与强度信息分层次耦合分类方法。分层次耦合策略利用监督学习处理LiDAR稳定的几何信息,得到监督分类结果;无监督学习利用波动的强度信息重分类监督分类结果中地面地物;设计启发式规则融合二者的结果。与没有强度信息的监督学习相比,分层次耦合分类策略获得更高的分类精度:低矮植被提升了5.68%,不透水地面提升了7.77%。另外,与监督学习使用强度不同,分层次耦合分类策略借助无监督学习处理强度,可在其他数据上重新估计参数,以适应强度信息的波动。(2)为了解决三维训练数据缺乏并利用充足的二维神经网络预训练模型,发展了先验级的三维LiDAR点云与二维光学影像耦合分类方法。利用二维深度卷积网络分类多波段光学影像得到地表覆盖二维分类,将其作为先验结果加入三维深度学习分类网络,建立二维与三维分类之间的关系。与点级、特征级、决策级的LiDAR点云与光学影像的耦合策略相比,先验级耦合策略分类策略可以降低训练过程的损失,获得更好的分类效果。其中,点级的总体精度为79.86%,特征级的为76.22%,决策级的F1为81.12%,先验级的为82.47%。(3)针对OSM标注的稀疏性及表达OSM标注对其他地物对象的影响,构建了LiDAR点云与OSM标注信息流耦合分类方法。以图神经网络为理论依据,使用超分割LiDAR点云的结果构建超点邻接图;利用Piont Net嵌入超点特征并设计邻接图边特征;关联OSM标注于超点,将其纳入基于图卷积网络的超点特征更新以实现OSM标注信息的全局传递。与未耦合OSM的图神经网络相比,信息流耦合分类策略在多个类别上均取得较优的性能。这种提升主要得益于OSM的引入避免了图神经网络状态传递趋于一致,以及学习过程更加倾向于其他难分地物。上述的三项研究内容较原有基础均取得了一定的提升,但目前尚未将这些优势集成到统一模型,这将是笔者继续研究的主要内容。
其他文献
作为全球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地生态系统吸收了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的CO2,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缓解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之一。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不仅是陆地与大气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也是表征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指标。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大气CO2浓度增加
<正>全球知名半导体制造商ROHM(总部位于日本京都市)推出一款面向汽车内饰的RGB贴片LED*1“SMLVN6RGBFU”,非常适用于仪表盘和CID(Center Information Display)*2等车内功能和状态显示用的指示灯*3,以及脚灯和门把手灯等装饰照明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干旱)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水分利用效率(WUE,Water use efficiency)是联系陆地生态系统碳水交换过程的重要指标。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WUE对气候变化和干旱的响应,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使用气象站点数据,GLASS(Global Land
卫星热红外遥感能够提供大范围逐像元地表温度观测数据,已成为监测城市地表热岛的重要手段。在卫星热红外遥感支持下,城市地表热岛的归因分析及情景模拟已成为近年来城市热环境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大多关注较长时间尺度(如年际或年内逐月/逐季尺度)地表热岛驱动机制及模拟预报。换言之,在较短时间尺度(如逐日尺度),对城市地表热岛时空演变响应机制与情景模拟的研究仍面临挑战,从而阻碍了地表热岛机理及应用研究的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不仅关乎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也和社会和谐稳定等重要问题密切相关。我国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旨在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切实保证15.46亿亩的基本农田不减少。然而城市化带来的人口经济增长与有限的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坚守耕地红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时间序列遥感影像数据,具有模糊性和噪声多等特点,但是同时具备海量性、多尺度性、时空相关性等特性,可以为耕地变化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景观组成与空间格局变得日益复杂,导致城市中表面辐射平衡、建筑储热量、感热潜热能量分配发生改变,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并引发了系列城市环境问题,降低城市热环境舒适度,影响城市的人居环境。因而挖掘城市景观格局与城市热环境的耦合关系,对指导城市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改善城市热环境和实现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除在水平方向扩展外,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高温热异常(如生物质燃烧、工业热源和活火山等)在地球系统中广泛存在,它们对自然界的生物进程、物质循环以及能量交换有着深远的影响。与低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相比,中等分辨率的光学传感器(如Sentinel-2 MSI)提供了重要的空间细节信息,这对于精确识别大型火灾的燃烧范围和火势大小、以及探测小规模的热异常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从MSI影像中稳健地提取热异常仍然具有挑战性,部分原因在于短波红外波段在
<正>在开展航空伽马能谱测量过程中,获取的参数量包括钾、钍、铀等放射性元素,在以往数据处理过程中,仅分别对钾、钍、铀网格进行单可视化,没有进行联合成像显示。为了丰富数据可视化手段,提高数据解释精度,本文针对三元放射性元素成像技术及应用展开研究,利用插件技术,通过多个网格组合成像、区域数据可视化不失真等技术,
城市商业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评估和服务区分析是评测其空间区位的两类有效方法,可达性测度从城市居民的角度出发,能够有效反映出各区域居民获取服务的难易程度,并识别出获取服务匮乏的城市区域;服务区测度从商服设施的角度出发,通过测算设施的服务范围,进而洞察设施的消费者潜力和设施之间的竞争格局。因此,合理、准确的评估商业服务设施的空间区位对于企业战略发展和城市规划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可达性测
本论文利用1979-2017年的CPC陆地格点逐日降水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等,首先比较了中国东部不同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PHR)发生的基本特征差异。接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探讨了该地区夏季PHR发生频率在年代际、年际时间尺度上的特征,以及不同年代际、年际背景信号下,当长江中下游发生区域持续强降水事件时,中低纬地区环流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