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隶书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4257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隶书是继汉代之后书法史上的又一高峰,呈现出群星璀璨,风格多样的繁荣局面。作为贯穿有清书学二百余年的主要线索,清代隶书与随后兴起的篆书形成一股合力引发了北碑书风,并渗透到行草书领域,从而激活了整个清代书学。研究清代隶书不仅对这一书体本身,而且对整个清代书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以清代隶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图像法、比较法,主要涉及了以下内容:一、清代隶书审美观念和风格的嬗变轨迹;二、清代前、中、后三个阶段隶书创作的类型和特点;三、清代隶书复兴的原因及影响风格形成的主要凶素;四、清代隶书同碑学的关系。
  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可视为隶书创作的探索期,以傅山、程邃、王时敏、郑篇、朱彝尊等为代表,或延续明末风气,或以行草笔法入隶,或追求金石之趣,在驳杂不纯中呈现出元气淋漓之象。清代中期(乾隆、嘉庆二朝),隶书创作逐渐臻于理性和成熟,进入鼎盛阶段。桂馥、邓石如、伊秉绶三位隶书巨匠分别在字法、笔法和章法方面为隶书创作树立了楷模和典范。这时期的隶书创作风格趋向同一,呈现出风格古朴厚重、结体方整平直、运笔中实,淡化蚕头燕尾等共性特征。清代晚期(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隶书创作在清代前中期的基础上,重在凸显和张扬书家个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派为乾嘉学者隶书的余风;一派在邓石如隶书的基础上或守成或拓展;一派以何绍基为代表,追求金石气息,最具开创意义。
  清代隶书创作得益于隶书审美新观念的自觉引领。清初主张打碎“方整”,追求淳朴自然。清中期标举“方整”,追求端严庄重,此时再度标举“方整”并不是对元明“方整“观念的简单复归,而是由元明时的觚棱斩截之“方削”,转变深化为笔力沉痛、自然渊浑之“方整”。清后期再度突破“方整”,追求新理异态,呈现岀多元化的特点。清代隶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以宗法汉碑为上”的观念并贯穿始终。与清初“唯汉碑是尊”的观念有所不同,清中期对唐代隶书和三国隶书也有不同程度的接纳,清后期对曹魏隶书碑刻的关注和认可,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碑学审美的介入。
  清代隶书复兴与金石学、文字学、篆刻艺术的发展关系密切。特别是乾嘉学者对文字规范来历的重视以及所秉持的质朴严谨的学风对清中后期的隶书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篆刻对缪篆“平方正直”特征的认识和反“剥蚀模糊”的审美观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清中期隶书风格的形成。
  创新之点:一、梳理了清代隶书的具体嬗变轨迹,特别是在清前期向清中期过渡这一环节上填补了书法史研究的空白。二、对清中期的隶书创作风格的形成着重从学风以及文字观念的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解读,切中了问题的关键。三、对清代隶书同碑学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不能将清代中前期的隶书现象一概归之于碑学,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四、指出乾嘉学者隶书创作中艺术个性和学识修养两者并重的特点,而后者所起的作用尤为显著。
其他文献
从民国至今,荀子思想的各个方面都以人性论、认识论、社会政治思想等专题化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荀子》单篇文本及其相关思想的研究虽有所开展,但远没有得到重视。论文以《荀子·礼论》单篇文章为中心,研究其思想结构及其在两汉的影响。  论文重组了《荀子·礼论》文本的论说顺序,按照辩说内容和主题的不同以及与“礼”的主题论说的关系远近,将《礼论》分为四个主体部分和一个次要部分。主体为先王制礼说,礼之本质、制
学位
在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北美生态学家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立足独特的视角,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解析,重塑了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基础,揭示了马克思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在唯物主义自然观方面,福斯特通过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研究、费尔巴哈自然的优先存在的探讨、达尔文自然选择结果的讨论,重塑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福斯特通过对马尔萨斯人口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寻求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奥秘的第一个发现。在写作此书之前,马克思基本上还是用黑格尔哲学解释世界。“莱茵报”的政治斗争让马克思深切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发现黑格尔的法哲学根本无法解决物质利益领域的难题。加上法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问题带来的苦恼,马克思毅然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在克罗茨纳赫研究、摘录并整理了大量的系统的历史资料,对所有制、国家与法、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问题进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实践家,其名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主要论述了中、西、印不同文化的特征,他根据人的“意欲”不同,提出了“三大路向说”。梁的这些表达是在五四时期文化论争中激发出来的,这些争论能深刻地反应梁的早期文化思想。  历来的学者研究梁漱溟的思想,多是对梁漱溟思想的总结,采取的是纵向的研究方法。本文则是从横向的角度出发,采取的是比较的分析手法,着重通过梁漱溟在传统文化上对胡适的批评,
“忠恕之道”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贯穿于他的仁学思想的方方面面。它提供了一种行仁的具体实施标准,但又不仅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也是儒家圣人理想的一种表现,所蕴含的是人类基本的道德精神,所彰显的是人类内在的理性和良知,代表着先秦时期个人意识的觉醒,它把人从天的权威与神圣下剥离出来,成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上达儒家理想中的天道的独立个体,可以说,忠恕之道,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了对一种他人的
学位
对专名的涵义与指称,在逻辑学领域历来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弗雷格、罗素等人提出“描述理论”,克罩普克、普特南等人主张“历史因果理论”,塞尔则提出了“意向性理论”。  一方面,无论是“描述理论”,还是“历史因果理论”都各自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既有来自于理论自身的不足,也有来自于同常语言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另一方面,以往的专名指称理论基本上都局限于对专名形成之后如何指称对象进行研究,而很少对专名
学位
论文主要围绕推定概论、推定的逻辑基础分析、无罪推定的分析概述、无罪推定的价值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文章的第一部分推定概论中,对比推定与推理、推定与拟制的关系得出推定的定义,进而对推定进行合理分类。第二部分是从多角度对推定进行逻辑分析,从而概括推定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对无罪推定的研究情况作一个概述,新颖之处在于从非单质逻辑角度分析无罪推定。第四部分是从法律推定对证明责任以及对自由心证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
学位
本文创作之前,已有动态认知逻辑、信息流、公开宣告等这些概念,作者把这些概念整合在一起用来在逻辑中,从认知逻辑的角度对信息流进行探讨。文章考察了信息流动的几种常见形式:观察中的信息流;交流中的信息流以及公开宣告中的信息流。在此基础上,研究完善信息流的两个刻画系统:动态认知逻辑中的公开宣告逻辑系统与步进逻辑系统。并对公开宣告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证明。文章通过实例来对信息流动形式以及其刻画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学位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Sanders.Peirce,1839-1914)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之一,逻辑学家和符号学家,也是现代符号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生涯中,用了近40年的时间对他所提出的符号进行分类,他在早期、中期和后期对符号的理解和分类是各不相同的,本文对这三个时期皮尔斯所做的分类进行了进一步的厘清,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分类体系。然而皮尔斯对符号的分类没有仅仅停留在理
语义悖论作为涉及到语义概念的逻辑悖论,是悖论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类型,已经困扰了逻辑学家、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两千多年。从塔尔斯基的经典解悖方案到克里普克开创的语境迟钝型解悖方案,人们探索了消解语义悖论的不同方法和路线,但最终这些方案都因为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被世人否定,以至于一直没能形成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消解语义悖论的方案。  继语境迟钝解悖方案之后,伯奇开创了语境敏感解悖方案,该方案结合“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