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二甲酯羰基化合成氨基甲酸酯的研究及应用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6609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工业化应用为背景,以热力学计算为指导,在前人基础上对碳酸二甲酯(DMC)与苯胺甲氧羰基化一步合成苯氨基甲酸甲酯(MPC)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该反应的表观反应动力学,并推测了其反应机理,特别探讨了产物的分离、提纯和催化剂的回收再生等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了MPC与甲醛缩合制备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甲酯(MDC)反应的工艺条件,以及MDC的分离提纯等后处理方法,以期为该合成过程的工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为二氧化碳间接替代光气,非光气法合成MDI奠定基础。 (1)以基团贡献法计算了DMC与苯胺合成MPC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热力学数据,通过体系中主、副反应的平衡常数比较了各反应的可能性。 (2)优化了DMC与苯胺反应合成MPC的工艺条件:以醋酸锌为催化剂时,反应物配比n(DMC):n(AN)=5~6:1,催化剂用量n(Cat.):n(AN)=0.05~0.06:1,反应温度控制在140℃左右,反应时间为60~80min。以醋酸铅为催化剂时,反应物配比为n(DMC):n(AN)=6~8:1,催化剂用量n(Cat.):n(AN)=0.05~0.06:1,反应温度控制在180℃左右,反应时间为60~90min。 (3)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了DMC、苯胺与甲醇对醋酸锌催化剂结构的影响,推测了该反应的反应机理:苯胺与DMC的N—甲基化反应生成了甲醇,甲醇可以活化醋酸锌催化剂,并进一步活化DMC,促进DMC与苯胺反应;并且该反应历程与体系的酸碱度有关。 当DMC大量过量时,以无水醋酸锌为催化剂,DMC与苯胺反应合成MPC的表观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准一级反应。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式为: k=9.556×1022e-1.939×105/RTmin-1 (4)测定了MPC在几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探索了MPC的分离提纯的过程,并详细研究了反应混合物经过“沉淀过滤—减压蒸馏—溶剂萃取—冷却结晶”的分离提纯工艺,一次即可得到纯度99.12%的MPC产品。 (5)MPC与甲醛缩合制备MDC的优化工艺条件为:以二乙二醇二乙醚为溶剂,磷钨酸为催化剂时,n(MPC):n(甲醛)=5:1左右为宜,m(磷钨酸):m(MPC+HCHO)=0.08~0.10:1,在110℃下反应4h后,MDC的收率为64.89%,选择性达到80.93%。以A35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时,n(MPC):n(甲醛)=6:1左右为宜,m(A35):m(MPC+HCHO)=0.10:1左右较佳,在100℃下反应时间控制在4~5h比较理想,此时MDC的收率可达到62.7%。 (6)利用减压蒸馏可以很好地分离溶剂二乙二醇二乙醚,回收溶剂的纯度为98.7%, 回收率95.6%;用甲醇淋洗可分离出MDC,经过提纯后得到的产品MDC的纯度可达95%以上,回收率为87.2%。 (7)在催化剂作用下,MPC与甲醛的反应属于碳正离子的芳香亲电取代反应,推测了其反应历程。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农业生产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当前及未来气候变暖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几十年,众多学者对作物种植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
会议
核糖体RNA基因间区是研究物种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常用重要指标,它含量大,并且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当中,是物种系统分类学研究中最有用和最常用的靶基因序列。检测手段的创新能够迅
  玉米高产获得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探明玉米生长发育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合理配置气候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进一步挖掘玉米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播期是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NC309甲醇合成催化剂是由南化集团研究院开发的新型甲醇合成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低温、高活性等特点。在等温积分反应器中,在催化剂粒度0.154~0.198 mm,反应温度190~250℃,反应压力
  [研究背景]研究条带深旋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为天津市中低产玉米田耕层结构改善和玉米籽粒产量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试验
会议
作品名称:A保护鸟类公益海报;B印象京剧——非物质文化宣传海报;C尼科中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D尼科中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Name of works: A Public welfare poster for bird
  通过2个生产年度大田试验的实测资料,结合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模型,对传统耕作(T)、垄作(R)、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垄作+秸秆覆盖(RS)、传统耕作+秸秆覆盖+秸秆速腐剂
不同形态的砷化合物对人体作用差别很大,以致在人体代谢过程中造成的影响也很不相同。有些表现为剧烈毒性损害,而有些则对人体健康几乎无影响。无机砷的毒性最大,一甲基砷和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