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分析及优化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p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然而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显著。为了缩小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当今重要的国家政策。财政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保证。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汲取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要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作用。  自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转移支付规模在不断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已成为各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财源。但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旧转移支付形式的混合体。虽然其在调节各级政府财政能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其均等化功能未有效发挥。本文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对我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现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对如何发挥其均等化功能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对策。概括起来,本文所阐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文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相关理论。对相关理论的分析,是对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实证研究的前提。因为无论对经验数据的分析最终在客观上得出什么结果,即无论中国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如何,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果显著与否,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且通过对财政转移支付相关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对实现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利与不利方面,这也为本文最后提出优化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打下了基础。  归纳起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相关理论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  (1)财政转移支付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要以各地财政均等化为前提。地方政府拥有的财力是其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物质基础,地区间财力差距是公共服务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央政府需要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地区间的差异,实现地区间的财政均等化。  (2)我国的财政均等化面临着一系列的国情约束,采用财政能力均等化模式显然利于向各地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使其提供中央政府预先确定的一定水平的服务,确保贫困人口也能从国家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中受益。  (3)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将公共服务差距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均化。从各国的实践看,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最低均等、基本均等和完全均等三种标准,在不同的标准下,纳入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项目、实施范围和力度等都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一开始首先是最低均等,然后提高到基本均等,最后的目标是实现完全均等。  其次,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我国公共服务水平和自有财力水平的差异以及财政均等化效应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这三部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为本文最后提出优化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研究结果表明,大量的转移支付对各地财力的均等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显著,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水平的总体差异存在缩小趋势,但省际之间的财政投入仍存在较大差异;基本医疗服务公平性虽然有所改善,但在硬件建设方面的地区间差异较大;市政基础设施的差异几年来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水平过于依赖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故存在其服务水平差异扩大的趋势。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虽然主要源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各地区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差异较大,地区经济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企图通过均衡发展地方经济来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主要依靠科学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依托,以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能力为前提。  本文对财政均等化的实证分析表明,目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效果欠佳,这主要与转移支付结构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有关。在转移支付结构上,不同类型的转移支付,其均等化效果也不同。具体表现在:(1)在类型结构上,税收返还旨在利用“多上缴,多返还”的激励机制,鼓励地方多上缴,其根本目的在于确保中央政府收入来源,并非实现财政均等化,因此,其均等化效果在三项转移支付中最差。财力性转移支付旨在增强财政困难地区的可用财力,专项转移支付指向性明确,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不大,因而有助于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这两者的财政均等化效果就比较明显。(2)在地区分配结构上,转移支付未能体现向经济落后地区倾斜的原则,从而削弱了其均等化效果。在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财政努力方面,实证分析表明:(1)不同类型的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努力的影响不尽相同。税收返还对地方财政努力产生了正向激励,而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则产生了负向激励。(2)不同地区的财政努力存在明显差别。西部地区相对于中、东部地区具有更高的财政努力度。但也要看到,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中、东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即使西部地区具有更高的财政努力度,也很难改变地区间财政不均衡的现状。这也说明,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情约束下,现有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财政均等化方面的作用相当有限,已不能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再次,基于以上三部分的实证分析,本文对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缺陷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转移支付制度的定位与目标缺陷;转移支付制度的方法手段缺陷;转移支付管理体制及法规建设缺陷;转移支付的管理与监督缺陷。针对以上缺陷,本文对转移支付的缺陷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第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本章选择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四个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国在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上各具特色,不一而足,有以一般补助为主的澳大利亚模式;以均等化转移支付和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加拿大模式;以税收返还为主的日本模式以及德国的纵横交错的均等化转移支付模式。这反映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传统等基本国情层面存在的差异,但也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1)转移支付的法制化以及资金分配的公式化;(2)均等化转移支付有效实施的前提是政府间权力、责任的合理配置;(3)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是中央对地方实施转移支付的基本条件;(4)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是转移支付的重要目标。  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作为全文研究的归宿,本章从影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关系入手,探讨制度环境对转移支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明确转移支付目标。在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各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能力,弥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力缺口,使其拥有均等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使辖区居民也能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2)在转移支付体系的优化选择上,应立足于其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并以此建立纵向为主、横向为辅,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转移支付结构。包括做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改进一般性转移支付决算办法;规范现行专项转移支付,避免过度膨胀;尽快构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现阶段可进行一些试点并逐步推广;完善主体功能区划分下的转移支付体系;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3)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的有效运行。包括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财政分权制度、政府间的契约制度、地方政府责任制度、地方税收体系、政府统计信息管理制度以及财政转移支付机构管理制度;(4)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与创新,包括建立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提高转移支付制度透明度以及建立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考评。
其他文献
针对以往时间序列分类技术忽略了数据间自相关性对算法影响的不足,通过对传统决策树算法进行扩展,提出了序列熵和序列对信息增益的概念,并以此构建针对时间序列的决策树(time series decision tree,TSDT)。在此基础上,以TSDT为基分类器,通过动态分类器集成技术,提出了时间序列动态集成分类算法(En-TSDT)。在UCR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1NN-DTW分类器相
期刊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把发展高档数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投融资格局的演变,既从传统的财政投资主导型转变为银行融资主导型.第二章则着重论述了财政投融资的一般含义及中国财政投融资的确立.第
期刊
《电视问政》内含政府、媒体、公众之间平等对话的三角关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张力,推动解决“谁在问”“问什么”“怎么问”三个维度问题,进而实现最优化模式:构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