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中鱼腥味物质的检测方法建立及活性炭吸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e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饮用水嗅味问题发生频繁,已成为影响我国供水水质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由于饮用水嗅味问题来源复杂,甚至难于定性定量,一直以来也是供水水质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鱼腥味问题在我国饮用水中多有报道,然而与蓝藻等微生物代谢产生的MIB和geosmin导致的土霉味问题相比,有关鱼腥味物质的具体种类、来源以及控制技术措施等研究较少,导致供水部门在应对此类问题时缺乏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本文针对饮用水中的鱼腥味问题,建立了水中潜在鱼腥味物质的快速定量分析方法,选择7种潜在的鱼腥味物质,系统开展了活性炭的吸附效果评价研究,并探讨了相关化合物的吸附机制;针对北方某水库水源出现的腥味问题,在对其嗅味类型及藻类种群动态调查的基础上,评价了不同条件下的氧化以及吸附去除效果。取得以下研究进展:  (1)针对水中潜在的致鱼腥味物质,建立了基于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实现水中7种物质的快速同时测定。针对纤维萃取头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离子强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相应的前处理条件和色谱分析条件;相关化合物的检出限均在各物质的阈值浓度以下,满足分析的需求;利用该方法对国内代表性水源进行调查,检出了包括heptanal、benzaldehyde、2,6-nonadienal、β-cyclocitral及2,4-decadienal等5种物质。  (2)研究了活性炭的表面特性与其对7种腥味物质吸附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活性炭对7种腥味物质的吸附容量与其微孔体积呈线性相关,微孔体积可以作为选择用于嗅味去除的活性炭的一项重要指标。  (3)评价了6种活性炭对7中醛类物质的吸附效果,并对相应吸附动力学进行了模型拟合。除了F200和K1032以外的4种活性炭对7种腥味物质的吸附速率均较快,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速率方程进行描述,说明活性炭对这些物质的吸附过程中控制阶段是吸附反应阶段,发生的是多分子层吸附。  (4)针对北方某水库水源出现的季节性鱼腥味问题,发现水库的嗅味类型是腥味为主,优势藻种是锥囊藻、小环藻及针杆藻;锥囊藻和针杆藻可能是主要的腥味来源。基于不同条件下的氧化和吸附处理研究,提出了直接利用粉末活性炭进行处理、替代水厂原采用的高锰酸钾和活性炭联用的处理技术方案,并优化确定了具体的嗅味控制处理应用参数。
其他文献
TiO光催化氧化技术由于反应条件温和、操作方便、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倍受人们的青睐.然而,由于TiO光催化剂带隙较宽(Eg=3.2eV),只能被波长较短能量较高的紫外线激发,故使得太阳
石墨烯是具有单原子厚度的碳的二维晶体,由于其比表面积较大和可修饰能力较强,在环境领域中石墨烯纳米材料通常被用作吸附剂来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此外自然界中可溶性有机质是
我国有7000多万人通过饮用水途径暴露于氟,其中3000多万人表现出氟斑牙等氟中毒症状。饮用水除氟是我国当前饮用水安全保障面临的重要难题。铝盐可与氟发生强烈的络合作用,而铝
多环芳烃作为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沉积物作为水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诸多污染物主要的汇。随着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内
低压铸造是实现铸件少余量加工和铸件精密化、薄壁化、轻量化和节能化的重要工艺方法.但是低压铸造工装的设计却还停留在手工设计的阶段,严重影响了低压铸造技术的推广应用.
罐笼衬套是煤矿竖井柔性导向的重要部件。以往的衬套材质存在耐磨性差、对钢丝绳磨损严重以及成本过高等缺点。本文通过对磨损机理的研究,选定铁素体基灰铸铁作为制作衬套的材
该文利用空气质量模式研究了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典型时段的光化学污染状况.在实验观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二维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研究了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典型污染时段的臭氧
金刚石因为其优良的性能而在散热及电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使金刚石薄膜器件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可以使用相图技术对金刚石的金属化工艺进行科学的指导,并对器件使用过程中各相组成变化、中间相形成和消长、界面迁移等组织结构的演变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开发性能稳定可靠的金刚石薄膜器件和选择合理工艺条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针对多种金刚石薄膜的金属化体系进行了热力学研究: 1.采用CALPHAD技术,运用
塑料管与传统管材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它重量轻、耐腐蚀、水流阻力小、施工安装便利、节约能源,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管道工程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管材门类,并占具了相当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成为科学界共识,随着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会进一步升高。与2005年之前的二十年相对比,可以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