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移植是一种传统并且有效的骨缺损修复方法。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用于治疗骨缺损公认的“金标准”[1],但会造成采骨部位的破坏;异体/异种骨和各种人工骨移植材料也存在各自的不足之处。研发出理想的人工骨替代材料一直是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尚未能制造出一种理想的人工材料作为骨移植完美的替代材料,研究制备一种理想的新型骨修复支架材料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将具有超顺磁性纳米活性复合人工骨(PLGA-PEG/Nano-HA/γ-Fe2O3),以及不具有超顺磁性的纳米活性复合人工骨(PLGA-PEG/Nano-HA),分别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并将涂布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复合材料植入实验动物骨缺损部位,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为超顺磁性纳米多孔活性复合人工骨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方法】全骨髓贴壁法提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取生长良好的P3代细胞,调整浓度后复合于含和不含超顺磁性纳米颗粒的支架上,培养复合体1周后用CCK-8法检测兔BMSCs在两组材料表面的增殖情况。将27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PLGA-PEG/Nano-HA),实验组(PLGA-PEG/Nano-HA/γ-Fe2O3)。于桡骨中段采用线锯截骨后造成15mm骨缺损模型后,分别植入对应大小的不同类型材料,在材料表面用注射器均匀加入浓度100-120ng/ml的rhBMP-2后于4周、8周、12周处死兔子并行放射学及组织学检查以判断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1.细胞与材料共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实验组材料表面的增殖与在对照组材料表面上的增殖无明显差别(p﹥0.05)。但从生长曲线上可以看出,实验组整体上测出的光吸收值要略高于对照组。电镜结果提示细胞在材料表面上生长良好,伪足伸展充分,并且相互连接成片。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增加,材料上的细胞增多并逐渐融合。2.大体观:实验组骨缺损愈合良好,皮质连续,稍增粗,少量骨痂形成,与尺骨形成部分连接。对照组发现大量骨痂形成,大量纤维组织形成,大部分皮质连续,小部分皮质未连续。空白组可见两断端骨质硬化,髓腔完全封闭,部分与尺骨形成连接,骨缺损未能得到修复。3. X线照片:第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得到完全修复,髓腔达到再通。对照组骨缺损部分修复,有新生骨皮质形成,但髓腔未再通。空白对照组在骨缺损区未见骨性愈合。采用Lane—Sandhu X线评分法对4,8,12周各组X线表现进行评分后发现:实验组,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各周分值差别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第4,8周时分值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织学检查:实验组骨单位的排列和结果与正常骨组织切片无明显差别,可见部分骨髓组织生成,植入材料基本被吸收,并有大量新生骨形成。对照组可见植入材料也基本被吸收,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但未见新生的骨髓组织。【结论】超顺磁性纳米多孔活性复合人工骨材料(PLGA-PEG/Nano-HA/γ-Fe2O3)适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生长和分化,对于骨缺损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并且可被机体完全吸收,在临床中将会得到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