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材料平板透镜系统中的光束传输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cko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手材料是指同时具有负介电常数和负磁导率的人工复合材料。电磁波在这样的材料中传播时,电场、磁场和波矢的方向成左手螺旋关系,所以这种材料被称为左手材料。左手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电磁特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负折射,因此左手材料也被称为负折射率材料。此外,左手材料还具有逆多普勒效应,反常切伦柯夫辐射等性质。当电磁波从右手材料入射到左手材料板将会发生负折射,因此一块左手材料平板可以作为透镜聚焦点光源。左手材料平板透镜可以放大消逝波,从而近场消逝波可以达到像平面。因此由左手材料平板构成的透镜可以突破传统透镜的衍射极限成超清晰像。左手材料和负折射现象,自2001年被实验实现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物理、光学、材料、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大最的工作集中在实现负折射的超常电磁材料和超透镜上。 本文主要研究左手材料平板透镜系统中的光束传输性质。首先,我们研究左手材料平板透镜的光束聚焦和相位补偿现象。利用傅里叶光学中的光束角谱表述,我们研究了傍轴高斯光束在左手材料平板透镜的传输性质。通过傍轴近似的方法,我们可以方便的研究光束在各向同性平极透镜中的相位补偿和光束的聚焦。由于负的折射率,我们引入了反的Gouy相移和负的瑞利距离。在左手材料平板透镜系统中,我们发现光束在正折射率介质中传输产生的相差可以被其在左手材料板传输的产生的相差完全补偿。在特定的条件下,物平面的相位和强度分布可以在像平面实现完全重构,形成无强度和无相位畸变的像。我们将研究偏振不敏感平板透镜系统中的光束传输性质。我们建议利用准各向同性介质去构造一个偏振不敏感透镜。在准各向同性介质中,电偏振波和磁偏振波拥有完全相同的传输性质。但由于其各向异性性质,准各向同性透镜只能在傍轴传输条件下才能成无相散的像。通过傍轴近似的方法,我们可以方便的研究光束在偏振不敏感平板透镜系统中的相位补偿和光束的聚焦。在描述光束偏振不敏感性质中,我们对两种偏振光分别引入了反Gouy相移和负瑞利距离。我们发现光束在正折射率右手介质中传输的相差可以被其在左手材料平板中传输所产生的相差完全补偿。当平板透镜的材料参数同时满足相位匹配和强度聚焦条件时,在物平面的强度和相位分布可以在像平面实现完全重构。通过数值模拟,我们发现偏振不敏感透镜可以放大消逝波,因此可以实现亚波长成像。我们将研究涡旋场在左手材料板展现的反常传输现象。通过光束的角谱表述,我们描述了有标准的高斯光束和拉盖尔高斯光束相干形成的涡旋场在各向同性左手材料平板透镜系统的传输行为。当涡旋场从正常的右手材料入射到左手材料平板透镜中后,其波矢面将发生相反方向旋转。我们进一步发现l>0模式的拉盖尔高斯光束在左手材料中将和l<0模式的拉盖尔高斯光束在右于材料介质中拥有完全相同的传输现象。出于反的Gouy 相移和负的瑞利距离,涡旋场的坡印廷矢量也将发生反旋转。我们还发现右旋偏振光在左手材料中将和左旋偏振光在右手材料介质中也拥有完全相同的传输现琢。当其相位匹配和强度聚焦条件成立时,涡旋场在物平面和像平面之间的总旋转为零。通过调节两相干光束之间的相位差,我们可以精确的控制涡旋场的旋转。左手材料板透镜具有无相位和无强度畸变的优越性,使其在光学操纵上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系统生物学的高速发展过程中,高通量生物学实验技术与系统水平的理论分析工具的进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两方面,利用现代微加工技术实现高度集成的芯片上的生物反应体系
最近十几年来晕核的结构与反应一直是原子核物理研究的热点。其中以He和Li为代表的Borromean核的少体结构及其少体之间的关联尤为引人关注。通常认为He由一个稳定的He核心和
学位
托卡马克边界等离子体刮削层流(SOL,flow)对边界等离子体输运、芯区等离子体约束、杂质与中性粒子的输运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用数值方法研究EAST中的SOL流。对于没有考虑漂移的情
在磁测量领域,磁探针输出的感生电压信号只是磁场强度或磁通量信号的微分量,需要对其进行积分运算才能够获得相应的物理量,积分器便是实现这一转换不可或缺的设备。积分运算的特
学位
聚3-羟基丁酸酯(PHB)是微生物细胞在其生长的特定时期在胞内合成的具有相应生物功能的聚羟基烷酸酯类物质,是一种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天然
纳米晶硅薄膜具有高的光吸收系数、高稳定性及量子尺寸效应等特性,纳米品硅/晶体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具有实现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的潜能。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技术(HWCVD)具有结构简
学位
本文基于沿海地区大气光学湍流、激光大气闪烁和聚焦光束漂移等的测量结果,分析了沿海地区大气光学湍流的统计特征和激光大气传输的湍流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⑴采用二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