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高等教育扩张发展的速度很快,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十五”期间,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渴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07年的22.2%。本专科在校学生数量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长到了2007年的1884.9万人,增长了3倍多;而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也由1998年的27.3人,增长到了2006年的35.5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入学不公平性的批评也越来越多。那么,高等教育扩招究竟给高等教育入学公平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育公平已经不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它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和政府管理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探索教育扩张与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科学抽象法、比较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及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理论,以个人上大学的概率为因变量,以反映家庭社会阶层地位等指标为自变量,建立Logit Regression模型,分析出身背景因素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城市户口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增加。在考虑学校的质量等级后,城市中优势家庭的子女主要进入本科学校,而弱势家庭的子女则大量进入专科学校,这表明最大化维持不平等理论(MMI理论)和有效维持不平等理论(EMI理论)在中国城市有一定的适应性。与此相对,农村学生进入本科学校的概率没有受到扩招的影响,但是他们进入专科学校的概率则降低。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变化可以通过个体理性选择理论(RCT)来进行解释,即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农村学生接受专科教育的成本上升,但是收益却下降,由此导致了他们有选择的放弃投资收益比较低的专科教育。 本文分析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差异的变化过程表明,随着高等教育机会总量的扩大,省际之间总体性不平等程度有所下降,但个别省份之间的两极分化也在加剧。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Linear Model)构建增长曲线模型,通过人均GDP,GDP年增长率以及各省市高校总数,来预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结果表明,各省的人均GDP以及人均GDP的增幅都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存在显著的关系。但是从优质高等教育(部属高校)入学机会来看,在人口条件、高校布局和国家政策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西部人口较少的民族省区相对最有优势,其次为直辖市,入学机会最为不利的是人口大省和中部省区。 此外,自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呈现出新的特征。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实践中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本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其实反映了各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样,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又有促进作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又会维持和强化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这就要求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落后地区采用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此外,城乡差距也从显性总量上的不均衡发展转为隐性的、更深层次的教育质量差距。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是城乡社会经济和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应坚持城乡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继续改革现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并完善现有学生资助政策。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 第一,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只能描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省际差异的变化,通过多层线性模型的应用,本文揭示了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地区差距的影响机制。 第二,以往研究者在研究城乡高等教育入学差距的时候,一般采用居住地作为区分指标。本文通过综合样本户口迁移经历,及其父母户口以及居住地等因素,构建合理的城乡划分指标,从而比较准确揭示了城乡高等入学机会差异的变化趋势。 第三,理性思考了城乡高等教育入学差异的变化,本文发现相对于MMI和EMI理论,个体理性选择理论能够更好的解释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变化。 第四,提出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相互强化的观点,国家在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时考虑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这对政府部门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而实现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