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增加了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甚至死亡的风险。对慢乙肝HBeAg P日性的患者而言,当治疗过程中出现HBVDNA持续低于检测值下限时,HBeAg血清学转换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治疗终点。HBeAg血清学转换标志着乙肝病毒的复制能力和传染性下降以及良好的预后。研究发现临床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慢乙肝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率偏低,1年仅为12%-22%,因此建立早期评估1年HBeAg血清学转换的评分模型来预测长期疗效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探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提高患者1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显得尤为重要。目的1系统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e抗原发生1年血清学转换的独立因素,并建立无创评分模型,验证其应用价值。2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患者对e抗原血清转换和肝纤维化、肝损伤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收集1014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化数字分组的方法分为7:3,即建模队列为710人,验证队列为304人。在建模队列通过对19项指标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慢乙肝患者发生1年HBeAg血清学转换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发生1年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评分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划定界值并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2采用回顾性队列的研究方法,纳入679名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70例,西医治疗组209例,两组均给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其中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口服1种中成药:复方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胶囊、九味肝泰胶囊、茵栀黄胶囊。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eAg血清学转换,肝纤维化指标FIB4、APRI和肝脏血清学指标ALT、 AST、 ALB、脾脏厚度和门静脉的变化情况。结果1通过对建模队列710名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ALT、 AST、 GGT、 GLB、 ALB、 ALP、HBeAg7项血清学指标与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ALT、 GGT、 GLB 和 HBeAg水平是慢乙肝患者应用核苷类似物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建模队列利用基线ALT、GGT、GLB、HBeAg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求得这四个独立影响因素的Youden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划定临界值并进行分层即:ALT≥217U/L和ALT<217U/L; GGT≥72U/L和GGT<72U/L; HBeAg≥313 S/CO和HBeAg<313S/CO; GLB≥42g/L和GLB<42g/L。将分层后的变量重新在建模队列中做向前逐步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最终确定这四个因素是与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研究终点相关的4个独立预测因素,进而进一步建立了预测慢乙肝HBeAg阳性患者1年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评分系统。这个评分系统的范围为0-6分。我们所建立的评分系统ROC为为0.753,当约登指数最大时,临界值为3分即敏感度为64.3%,特异度为73.2%。总评分<3分为低转换组,≥3分为高转换组。我们通过验证队列进行验证所建立的评分系统的ROC为0.766。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的基线特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治疗1年后,在低评分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发生1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p=0.030);在高评分组,两组发生1年HBeAg血清学转换没有统计学差异。中西医结合组抗肝纤维化指标FIB4和APRI下降速度和趋势高于西医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功能恢复早于西医治疗组。结论1采用基线ALT、GGT、GLB、HBeAg建立的预测慢乙肝应用核苷类似物后1年HBeAg血清学转换的评分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中西医结合治疗慢乙肝HBeAg阳性患者有助于使低评分组的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3基于APRI和FIB4的研究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使慢乙肝HBeAg阳性患者更早的获得组织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