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支撑要素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v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自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生产力成几何级数增长,天然的好奇心以及满足自身各类需求的驱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当城市化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主要的发展方式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维持这一发展方式的情况下,时代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以建设低碳经济为核心发展低碳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概念被世界各国提出并积极实践,尽管世界各国都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负有共同的责任,但是在无法绝对公平的国际社会秩序中碳减排成为了制约发展中国家自我发展的约束,并成为了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国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同时所承担的国际责任也越大,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做出了卓绝的努力,并承诺到2020年将国内单位GDP碳排放降低到比2005年低40%45%。面临国内巨大的人口就业压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是我国的首要任务。在碳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上不能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也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并不顾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和形象。因此选择一条可持续的、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建设低碳城市为手段的社会发展道路是考虑当下国际、国内环境和自身基础实力做出的正确决定。也正因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传统碳排放研究陷入某种固定模式而无重大创新的情况下,本研究采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更加全面的碳排放核算来研究中国隐含碳排放及其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影响。本文基本思路如下:第一、对碳排放、隐含碳排放、低碳城市化、城市低碳化等一系列重要概念进行重新定义;第二、利用隐含碳核算方法,根据掌握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利用I-O模型进行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初步核算;第三、利用Kaya’恒等式、以及LMDI分解方法对驱动中国隐含碳排放变化的因素进行分解;第四、根据分析结论,结合理论分析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支撑要素及框架选择并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共分为六大部分,其基本结构及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该部分就本研究的选题意义、目的、将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同时回顾并梳理了近几十年来关于碳排放、隐含碳排放、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研究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为之后的研究打好基础。第二章内容为低碳城市建设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从前人的经典著作、理论出发探寻支撑今日之低碳城市建设的有力证据,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找到中国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些理论包括:低碳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化理论、人口理论、建筑理论、文化理论等。第三章主要内容为中国隐含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研究隐含碳排放之I-O模型进行了介绍,并根据中国国内的情况进行了模型构建。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了中国隐含碳排放的核算,认为以2007年核算结果来看在各个产业部门中建筑业的隐含碳排放最高,服务性行业(合并后)作为产业链终端,其隐含碳排放在所有部门中排行第三,是产业碳减排应重点关注的部门。该部分还比较了各部门隐含碳排放占比与各产业产出占比,认为建筑业是碳排放最不经济的部门,而第三产业尽管隐含碳排放占比高但是其产出占比也很高,因此是碳排放较经济的部门。第四章主要内容为对中国隐含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以期发现推动中国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的给出意见。利用Kaya’恒等式、LMDI分解方法在计算1990-2007年有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年份的隐含碳排放量、碳排放变动量及各因素的驱动贡献率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中国隐含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分为两个层次8个因素:生产层面的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经济效率效应、生产方式进步效应和生活层面的人口规模效应、人口结构效应、生活水平效应、生活方式进步效应,其中生产方式进步与生活方式进步是在两个层面上驱动中国隐含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因素。第五章根据前述低碳城市建设理论基础以及实证分析提出中国建设低碳城市需要注意的五大支撑要素:低碳产业支撑、低碳人口支撑、低碳设施支撑、低碳文化支撑与低碳制度支撑。其中低碳产业与低碳人口支撑是经济基础与必要条件、低碳设施设施支撑是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的外在表现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是软性隐形机制、制度支撑是“支撑的支撑”,是一切低碳城市建设与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约束。此外,通过详细比较“低碳城市化”与“城市低碳化”两个概念的异同,认为中国目前建设低碳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实事求是地选择旧城以“城市低碳化”改造与重建为主和新城注重“低碳城市化”规划与设计为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第六章为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及总结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对于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作出展望。纵观整个研究,在夯实理论的基础上采取了比较有说服力的数据分析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和说明了中国目前隐含碳排放的情况,同时就中国低碳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隐含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做了一定的说明,认为中国在全球化的大时代中和进入后经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延续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之外,应该加大对低碳城市建设隐含碳排放的监测与核算,以期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国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和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真实碳排放情况,同时增加低碳城市建设的制度供给以保证低碳城市建设各个方面有条不紊的进行,既要避免制度缺位也要避免制度重叠,让制度发挥最大效用。此外,重视低碳文化建设对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发掘传统优秀文化,整合现代流行文化,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化,为中国建设低碳城市所用,用文化的力量影响城市人口,培育城市低碳人口进而影响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低碳行为,并最终达到城市低耗能、低碳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业受到巨大冲击。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如何寻找更合适的盈利模式?这无疑是媒介产业研究目前关注的话题之
网络传播因其即时性和技术的便利性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中传播者的强势地位,使得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的尺度更加宽泛,网民迎来了"人人平等"、"大众狂欢"的时代。但网络传播
为缓解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广州提出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交通发展战略。本文对广州轨道交通发展进程与广州城市规划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影响进行了阐述与
基于工程项目参与主体的分类及其特性研究,针对不同类别主体遴选出的关键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以推动低碳建筑项目推广。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对小茴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汽回流法提取挥发油,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程序升温方法对小茴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
西汉建立初期,北方边疆受到军事实力强大的匈奴的威胁,秦末农民战争致使国内经济凋弊,楚汉战争时分封的诸侯王也在时刻觊觎最高权力。刘敬此时审时度势提出三项政策:“定都关中”,利用关中的政治、地理、经济等优势来保障汉初的恢复和发展;“和亲匈奴”,以暂时妥协的方式以求得汉初新生政权的喘息;“强本弱末”,以迁豪实陵、打击诸侯王等手段加强汉朝的中央集权。这三项政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缓和了汉匈关系,打击了诸侯
为延长水果的贮藏时间并保持其良好的食用品质,选择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保鲜效果好的保鲜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论文结合涂膜保鲜和生物保鲜,以成膜基质海藻酸钠/增
列车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利用地面信息对列车进行牵引和制动控制,在安全、准点、节能、舒适的前提下,实现列车自动运行,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保障轨道交通高密度运行。区间速度跟
针对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要求,提出了配电网的合理规划要求,对开关(断路器)的选型和控制中心与各开关(断路器)之间的数据通信方式进行了分析,对分布智能模式和集中智能模式的
<正>9月28日,工信部印发《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6%~7%,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保持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