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消费思想及其对生态消费行为构建的启示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着严重的威胁,企业为追逐利润致力于构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社会,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不断恶化;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袭以及符号消费的影响,消费领域中的居民不断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消费者的生态消费意识及行为缺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盛行,人际关系物化严重,面对如此突出的社会问题,提出构建我国当代生态消费行为显得尤为紧迫。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消费思想中寻找方法和对策,笔者运用文本研究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生态消费思想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了马克思生态消费思想的概念,即:以遵循自然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为前提,要求人类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将经济与社会的良好运行放到“人——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去考察,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生态消费思想的哲学根基,分析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以及人的需要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四环节理论,以及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本逻辑下社会生产四环节中消费的反生态性,以及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才是真正的生态消费。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生态消费思想的特征及科学性,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当前生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具体问题表现在:企业传统的生产模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消费者的生态意识及行为存在缺失;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盛行。究其原因分析如下:生产领域中资本逻辑下企业趋利性的结果;个人领域中消费主义文化对个人消费观的冲击;政府缺乏完善的生态生产及消费管理体制。根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出了构建我国当代生态消费行为的对策。即:需要从生产者、消费者、政府三个方面共同付出努力。生产者责任的界定中,一方面生产者要对生产领域进行把控;注重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还应积极提供生态产品。消费者自觉树立生态消费意识并选择生态消费行为。政府职能的完善上,在总量平衡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生态消费社会环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严格执法;引进合理的价格机制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广生态产品认证体系与引导企业生产的绿色化;提供相应的公共实施及服务。
其他文献
陕西省是我国矿产种类较为齐全、资源蕴藏丰富的省份之一,建国60年来陕西省的矿业发展迅速,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强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的经济发展。矿产资源开采带动了陕西省
科学是一门综合多门学科知识的课程,科学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让公民在掌握科学概念与方法的基础上,在面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科学与社会的问题上,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从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对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450例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
基于免疫系统的原理,提出了一种用于异步电机故障诊断的新方法.针对阴性选择存在的不能辨识故障种类的缺点,提出一种改进的阴性选择方法,该法为实数编码、用欧氏距离来判断匹
<正>唐代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差别很大,地方问题始终是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中央集权制度要求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建立健全旨在加强中
向美而生追寻的是一种“终极的存在”。对于学校来说,“终极的存在”是为了儿童生命成长、让儿童卓越前行。向美而生不仅包含在学校永恒的教育追问与教育哲思中,也包含在学校
一、引言水资源是重要的基础自然资源,城市供水是关系居民生活、城市运转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供水事业快速发展,城市供水水平逐步提高,但随着社会
审议中的《民法典合同编(草案)》新增了合伙合同一章,但合伙合同能否径行适用《民法总则》中关于意思表示瑕疵的有关制度,值得研究思考。在合同性视角下,合伙协议的当事人如果出现表意瑕疵,应允许其撤销意思表示,如果表意瑕疵仅涉及非要素的部分事项,此时应当允许撤销权人仅撤销部分意思表示,进而通过任意性规范填补合伙协议的漏洞,在任意性规范填补违背当事人的意愿、造成不公平结果的情况下,应当通过补充性解释填补漏洞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和深刻,是马克思完整科学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深入挖掘其精深的所
当前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越来越重要,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基层党支部各级之间的沟通不够、记录不够翔实等。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