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倡议立足当下时代背景,旨在促进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国际经济合作。2017年5月14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举办的第一次高规格论坛活动,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然而论坛举办前夕,印度明确表示拒绝参加。得益于地缘位置优势和可观的发展前景,印度在“一带一路”构想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从地缘关系看,印度是中国西南部的重要邻国和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从社会经济角度看,2017年印度的人口总数约为13.4亿,GDP总量约为2.59万亿美元,经济潜力不可忽视;从历史渊源看,公元前2世纪以来,中印之间就从未停止过交往与交流。展开广泛经济合作对两国发展来说都是巨大前景和机遇,然而印度目前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是不接受的,充满了警惕和疑虑。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直接影响该国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印度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应对策略。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某种程度反映出印度社会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考察印度媒体怎样报道“一带一路”倡议,以何种框架呈现“一带一路”相关议题,为探明印度社会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个视角,便于探讨如何把“一带一路”倡议客观真实的理念传递给印度媒体,使印度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或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印度时报》是最早派出驻华记者的印度媒体,在对华报道方面走在印度媒体最前列。①印度关于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也多出自《印度时报》。②本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印度时报》“一带一路”报道使用了何种框架?框架成因是什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印度时报》为对象,利用factiva道琼斯新闻数据库选取2013年9月7日至2018年8月31日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通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印度时报》“一带一路”报道样本进行量化统计,得到报道数量、报道篇幅、稿件来源、消息来源、报道议题、报道倾向、发稿地点等7个指标的总体特征,再结合个案进行文本的高中低框架层次分析,沿循从整体到部分、从总体到个案、量化分析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研究发现《印度时报》“一带一路”报道中,总是呈现对中国的猜忌与不信任,而对印度自身的认知却是“负责任大国”定位。呈现此种报道的原因是《印度时报》在“一带一路”报道中主要使用了“威胁与竞争”框架,这也是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最后从媒体、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现报道框架形成的原因包括媒介组织因素、与中国的政治冲突、印度的大国情结、印度的经济崛起愿望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