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周春秋处于权力下移交替的历史时期,王权衰弱,君权强盛,列国在这一时期不断寻求时机发展壮大,并且诸侯国之间的相互交往逐渐取代了西周时期与王室之间的交往方式,成为春秋时期的主流。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周天子由于权势的衰微而无力进行处理,但协调邦国关系却成为当时最为现实且重要的问题。战争虽然是直接的解决方式,但由于受到传统礼制、思想观念以及各国自身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和难”成为协调春秋邦国关系的主要方式。通过“和难”不仅可以调整邦国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当时社会稳定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对春秋列国间的“和难”展开讨论,并以此为个案考察春秋时期的邦国关系。本文共分为七部分,除第一部分介绍学术史有关情况外,重点是第二至第七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溯源春秋之前的“和难”,并简要勾勒了春秋邦国之间发生“和难”的社会背景。第三部分探讨春秋“和难”的调解方诸类别。相关研究表明,周天子、霸主之国、婚姻之国、友好之国均可以在列国“和难”中发挥着调解、修好的作用,但在春秋不同时期其作用又有所不同。第四部分则是分析春秋“和难”的原则,春秋时期礼信、盟约及相关现实因素成为邦国“调解”的准则。第五部分是对“和难”所采取的形式进行梳理,其形式主要有会盟、坐讼以及临时决断等三种形式。第六部分则是探讨列国之间“和难”在春秋时期的作用。它首先发挥了协调邦国关系,起到纾难、修好、求成等作用;其次邦国之间和难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稳定起到一定作用,故保障了春秋社会没有出现重大的政治秩序断裂,而依然在“周礼”中保持相对有序。第七部分则是通过春秋“和难”考察春秋列国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春秋列国并不是城邦式的关系,而依然是在以周王室为首的国家体系之中。综上,本文对春秋时期邦国“和难”的探讨,不仅是对当时历史的回顾与挖掘,更重要的是通过“和难”这一视角观察春秋时代的特征以及当时列国的关系问题,某种程度上,相关问题的探讨对于现代社会邦交理论的构建亦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