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和解——《被掩埋的巨人》中人物身份的重塑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skateco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是当代著名日裔英国小说家,其作品涉及对历史、记忆、阶级、种族和性别等议题的思考,体现关乎人类生存的普遍性命题,直击人类心灵。自创作以来,其作品深受欢迎,包揽多项国际文学奖项,如惠特布莱德图书奖、布克奖和切尔滕纳姆奖,又于2017年10月5日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产生了世界影响。
  在他的前几部小说中,石黑擅长运用记忆的叙事策略,聚焦于主人公的个体记忆,讲述个体在回忆过程中遭遇的遗憾与失落。在其新作《被掩埋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2015)中,石黑第一次将记忆主题延伸至社会层面,即集体记忆与遗忘。在充满迷雾的神话般的英格兰大地上,曾经敌对的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几乎遗忘过去,比邻而居,和睦相处。为掩盖战争记忆,亚瑟王利用权力操纵集体记忆,命令巫师梅林施咒于母龙,使母龙的呼吸化为迷雾,导致人们患集体健忘症。在集体失忆的状态下,一对英国夫妇埃克索和比特丽斯踏上了一段追寻记忆和身份的旅程。因此,本文将运用保罗·利科、哈布·瓦赫、阿维夏伊·玛格丽特等人的记忆理论探讨人物身份的重构历程,由此进一步挖掘集体与个体应当如何正确面对罪责或过错的问题。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石黑一雄本人及其主要作品和成就,其次阐释作为理论支撑的有关记忆理论的观点,继而重点梳理国内外对于石黑一雄新作《被掩埋的巨人》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并明确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探究处在遗忘的“迷雾”中集体与个体身份呈现出的不完整性,探讨他们身份缺失的具体表现和深层原因,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操纵是集体与个体身份缺失的根源所在。一方面,在集体遗忘下,集体与个体面临身份缺失的困惑,埃克索和比特里斯夫妇面对记忆追寻之旅既对记忆的回归心怀期待,又对不愉快记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充满忧虑。另一方面,亚瑟王对权力的滥用剥夺了他们的记忆,作为小说中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重要形象,“迷雾”成为亚瑟王使用权力操纵集体记忆的结果。
  第二章集中分析人物如何通过识认战争记忆和个体记忆实现身份的解构与重建。尽管亚瑟王利用权力操纵记忆的目的是使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遗忘战争记忆,重返和平,但年迈的母龙已抵挡不住记忆回归的进程。在战争记忆涌现的过程中,维护亚瑟王“正义”的高文爵士与渴望为民族复仇的武士威斯坦沦落为统治者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同时,亚瑟王的这一举措将个体记忆也一并尘封在过去。随着个体记忆的回归,不列颠夫妇通过不断纠正与识认记忆重新认识到破裂的家庭关系,年轻的埃德温则在威斯坦的教导下摆脱记忆的束缚,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随着记忆的释放,小说映射现实社会中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家庭矛盾,并认为集体遗忘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第三章进一步挖掘文本蕴含的记忆伦理。记忆的回归通常引发遗忘和宽恕的问题。面对战争记忆和不愉快的个体记忆,不同个体对于宽恕的选择各不相同,他们或是拿起武器采取报复行动,或是选择暂时遗忘,与过去和解并继续前行,而象征死神的船夫则意味着走向宽恕的艰难性。通过分析可知,加害者只有直面过去的罪恶才能与过去达成和解,同时也应承认并承担错误或罪责以获取受害者的原谅。
  最后一部分为结语。石黑一雄笔下的记忆书写突出地展现其对于身份构建问题的关注。当下的一切都根植于过去,人们无法完全回避过去,因此记忆的丢失必然导致集体与个体面临身份缺失的困扰。在记忆寻回之旅中,作者通过刻画威斯坦和高文爵士这对敌对力量来重构不列颠与撒克逊民族的集体身份,意指当今社会中不愿承认罪责,尤其是在战争中展开大屠杀的种族和国家,并认为加害者应当勇于承担记忆的责任,面对真相,以争取获得受害者的宽恕;个体也应直面过错,相互理解与原谅对方才能勇敢面对未来。
  通过对石黑一雄新作中人物身份的详细解读可以看出,每位个体所回忆的不同事件恰恰是不断通往记忆之门的每一道关卡,引导他们冲破迷雾的障碍,进而与过去、与对方达成和解。石黑一雄首次将所有人物置于遗忘之中,并细致刻画在追寻记忆旅途中的每一位人物作出的努力,使得其作品被赋予了一种普遍和现实的意义。
其他文献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的科学理论。改革以来,我们的党和政府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显示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然而相比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果来说,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尚显滞后,十几年来腐败现象愈益蔓延、分配不公造成的贫富差距愈益扩大、医疗住房教育“三座大山”等矛盾日益凸现,这不仅给我国的政治生活带来极不和谐的音符,而且已经影响了经济
学位
韵律边界是指说话人在口语产出过程中产生的可感知的“语流间断”,对母语习得和语言理解作用有重要作用。标记韵律边界的声学线索有:边界前音节延长、音高变化和停顿。研究表明,自闭症个体在音高、音长等声学特征上表现出非典型的加工方式,尚未研究的是,自闭症个体利用这些声学线索加工韵律边界时是否也表现出非典型的特点。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由于神经生理学证据通常先于行为表现,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可以更好地探究儿童加
别纸是有别于正式公文的一种新型文体,它不同于表状笺启等常见文牍,具有篇幅短小、形式灵活的文体特点,主要应用于官场应酬,朋友私谊等,实用性强而文学性偏弱,但它在中国文体史乃至散文史上使用长久,功能突出,乃是值得关注的一种文体样式。本文即是关于“别纸”的专题型研究,全文分设四章,尝试从不同视角考阐“别纸”的文体属性、文体功能等,第一章拟分析别纸的文体起源考释及其形式、内容的演变,第二章分析晚唐五代别纸
学位
《王制》是《礼记》中集中记载制度的一篇文献,主要包括爵禄、封国、朝聘、巡狩、祭祀、田猎、丧葬、职官、学校、养老等方面。本文讨论其中系统性较强的封国、爵禄、职官和学校四方面内容,以郑玄解説爲基础,结合古今学者的研究,对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研究《王制》所记疆域大小和封国面积、官爵之数、职官架构、学校位置与数量等,我们认爲《王制》所记制度大致爲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制度,《王制》的作者
作为作家的米兰·昆德拉对小说艺术有深邃的思考,他的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相遇》等表达了独特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一种以哲学为参照的小说理论观。这些充满诗性的理论文本论述了作为哲学的小说与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探讨了作为哲学的小说在构成方式与构成要素方面的独特之处。这些论述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小说理论的新视野。通过对昆德拉这些随笔文本的分析,可以理清昆德拉小说理论的内在逻辑,探
学位
言情女作家桐华的创作,因主要描写了女性在现实职场、穿越后的封建宫廷等不同场域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女性丰富的成长体验和感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受到广大女性读者的认同和青睐。在桐华笔下,塑造了若曦、苏蔓、金玉、云歌及小天等许多生动活泼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在面对复杂的生存环境和情感问题的抉择时,其行为和思想总会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引言部分,笔者将会对有关桐华及其创作的文献研究进行
学位
作为中国文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赵树理在其作品中展现了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同时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生动的农民形象。在对农民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时,赵树理联系了他自己所成长的农村环境,并以一个“土地的儿子”的身份进行创造,她对新一代的年轻上进农民给予热切的关怀,对他们的进步表示鼓励。对于背负着封建思想的老一代农民进行刻画时,他能准确指出老一代农民身上的不足,并最终完成了对他们的改造。对于中间派的农民,赵树
学位
庄子文章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以具备残丑特点的人物形象最为引人注目。这些残丑人物形象虽然存在形体上的不足,但在精神上却是“全人”。庄子以残丑人物为表现对象,体现出其“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形神观念,以此来实现对道家精神的宣扬。  关于庄子残丑人物形象的研究涉及残丑人物形象的概念、分类归纳、原因探析、意涵分析以及与先秦其他著作的比较等几个方面。首先,庄子笔下的残丑人物形象寄托了庄子对于精神美的
学位
本文主要从杜牧散文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两方面来分析杜牧散文的特点,并着重通过与中唐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柳宗元的对比来揭示其散文的独特成就。韩、柳复兴儒道,着眼于文化建设层面。杜牧推重儒道,但较少理论上的深入发明与建树。他更注重务实有为,喜爱谈兵论政。在情感表达上,韩愈感情充沛、凌厉迅捷、发言无忌;柳宗元幽峭愤激;而杜牧更加理智冷静。杜牧生活在晚唐,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八
学位
本文以胡天游的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其作了由外而内多方面的剖析探讨。外即从胡天游的生平、诗学渊源和诗歌理论来解析胡天游诗歌特色所产生的原因;内即从诗歌文本的角度出发,对胡天游的诗歌内容和诗歌特色作了详细的探讨。此外,本文就其诗风对后人的影响也作了阐述。  胡天游的丰才啬遇以及受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他的所作所为不屑与常人相同,反映到诗歌中,便是接近韩孟一流,恰如钱仲联所言,乃属“才情富艳、奇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