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态7075铝合金筒形件强力热反旋基于鼓包的成形极限研究

来源 :南昌航空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ffy0407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铸态7075铝合金薄壁筒形件由于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和耐腐蚀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多道次强力热反旋成形是加工此类薄壁筒形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鼓包是筒形件旋压过程中常见的缺陷之一,它严重制约着筒形件成形质量和成形极限的提高。为此,本文采用均匀正交试验,针对该筒形件进行了多道次强力热反旋有限元数值模拟。并结合旋压实验,对该筒形件旋压过程基于鼓包的成形极限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本文基于ABAQUS/Explicit有限元平台,完善了已有的铸态7075铝合金筒形件多道次强力热反旋三维热力耦合弹塑性有限元模型。(2)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均匀正交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考虑到工艺参数与鼓包高度耦合的关系模型和鼓包极限预测模型的建立,每一道次均取影响鼓包较大的3个工艺参数。影响筒形件第一、二、三、四道次鼓包高度的显著性工艺参数依次取为:sv、mT、s?;mT、mn、(35)t;(35)t、sv、mT;sv、mn、mT。(3)采用极差分析法对均匀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并对比分析验证性试验结果,获得各道次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在第一道次,压下量(35)t取2.4mm,芯模预热温度mT取220℃,芯模转速mn取3.0r·s-1,旋轮进给速度sv取0.6mm·s-1,芯模与工件间摩擦m?取0.15,旋轮与工件间摩擦s?取0.35。第二、三、四道次的(35)t、mT、mn、sv、m?、s?分别取值:2.4、200、3.5、0.8、0.15、0.30;1.9、100、4.0、0.6、0.15、0.35;1.4、100、4.0、0.6、0.20、0.45。(4)基于对筒形件鼓包影响的显著性工艺参数,建立了各道次工艺参数与鼓包高度耦合的关系模型,推导出了各道次鼓包极限预测模型。获得工艺参数对各道次鼓包极限的影响规律:第一道次鼓包极限随着sv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着s?的增大而增大;第二道次鼓包极限随着mn的增大先减小后变化不大,随着(35)t的增大而减小;第三道次鼓包极限随着(35)t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着sv的增大而增大;第四道次鼓包极限随着sv、mn的增大均先减小后变化不大。此外,还建立了筒形件各道次鼓包极限图。
其他文献
为了顺应世界范围内的环保无铅化的潮流,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采用无铅铜合金替代铅青铜非常必要。与其它无铅铜合金/钢双金属材料的生产方法相比,粉末冶金法具有设备
航空发电机作为飞机主电源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其地位正在日益突显。近些年来,因航空发电机故障所引起的航空事故时有发生,引发了人们对航空发电机可靠性研究的关注。旋转整流
实现大尺度空间内可动目标的高精度自动化测量是现今大尺寸测量技术领域的难点之一。在传统大尺寸测量设备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测量系统,其测量范围可以覆盖整个目标运动空间,并能够对多个运动目标进行实时跟踪,以实现不同空间位置密集点云的智能识别与自动测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视觉跟踪的电子激光经纬仪自动测量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运动目标跟踪、经纬仪的自动引导、标记点的自动瞄准测量等关
目前越来越多的飞行器采用全动舵面,而全动舵面传动结构中往往存在各种结构非线性,结构非线性会产生更复杂的动力学现象且难以预测。间隙非线性是飞行器结构里最常见的一种结构非线性,带有间隙非线性的系统会产生极限环振荡、分叉和混沌运动等现象,对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本文以全动舵面为研究对象,针对全动舵面的间隙非线性问题,对全动舵面非线性系统进行动气弹响应理论研究和风洞试验。主要内容如下:建立了全动舵
学位
光镊自1986年问世以来,现如今可以用它来实现对微小粒子的精确操控和对微小力学参量进行标定的功能。在生物、物理、化学以及交叉领域都有着诸多的应用,且已成为这些领域研究微
管材的塑性成形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制造工业均有广泛的应用。目前飞机拉杆类零件采用管材缩口成形后铆接螺纹套筒方法制造,连接强度不稳定、制造成本高,且无法达到产品减
行波管(travelling-wave tube,TWTs)作为微波器件中的核心部件,其主要部位(如阴极支撑结构)常采用Ta、Mo等难熔稀有金属进行制造。为控制组件生产成本、发挥材料优良性能,常
使用贵州城市臭氧和ADTD雷电定位系统的数据资料研究表明,贵州省城市高浓度臭氧经常和区域性雷暴闪电存在某些时间和空间上的关联;本文讨论了闪电对远距离臭氧的一般性影响并
为提高施工效率,同一施工现场需安装多个施工设备同时作业。塔机间作业空间相互重叠,导致塔机相互碰撞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
鉴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的快速部署、分布式协同工作、成本低廉等特点,学术界和工业界已经对WSN进行了广泛研究。由于节点功耗限制、分布式信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