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的毒物动力学及特征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_x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 acid)是一种低毒性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本研究以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的生物转运过程,重点探讨苯肽胺酸在体内的动力学特征,分布状况以及从体内的消除情况,确定苯肽胺酸的靶器官暴露谱,为全面评价苯肽胺酸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以及进一步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1.建立生物样本中苯肽胺酸的测定方法,并进行优化和评估。2.大鼠单次灌胃2500 mg/kg苯肽胺酸(下同),观测其血液中苯肽胺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用非房室模型进行拟合,计算毒物动力学参数。3.观测动物染毒并经消化道吸收后,苯肽胺酸在体内主要组织器官中的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4.观测苯肽胺酸从体内的排泄情况,测定染毒后粪便和尿液中苯肽胺酸的含量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主要的排泄方式。5.研究苯肽胺酸在体内浓度变化对肾脏及脾脏的组织病理学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1.本实验建立的HPLC方法,日间及日内精密度RSD≤2%,重现性好、稳定性高,其RSD≤5%,样本回收率范围85.2%~97.5%。血样和其他样本的LOD分别为0.2、0.5μg/mL,LOQ分别为0.7、1.6μg/mL。2.染毒后大鼠血液中苯肽胺酸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双峰现象,其主要毒物动力学参数为t1/2ka仅为0.15 h,Cmax为141.48 mg/L,初次达峰时间Tmax为0.68 h;t1/2α为0.22 h,Vz/F为17.54 L/kg,t1/2z为7.77 h。3.染毒后24 h内,大鼠各组织器官中均能检测到苯肽胺酸,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肾脏>肺>肝脏>心脏>脾>肌肉>睾丸>脂肪>大脑。结果显示,肾脏的浓度最高,靶向指数为4.77,提示肾脏对苯肽胺酸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解剖结果显示,苯肽胺酸可对大鼠脾脏造成损伤。4.排泄物中苯肽胺酸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染毒后连续7天随粪便排除的总量仅占给药量的1.45%,而尿液中未能检出苯肽胺酸。提示苯肽胺酸仅有小部分以原形通过粪便排出体外。5.肾脏与脾脏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肾脏中苯肽胺酸浓度的变化未对肾组织结构造成病理改变。染毒初期,脾脏中苯肽胺酸未对其组织结构造成明显病理改变,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脾脏生发中心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肾脏和脾脏中GSH含量和T-SOD酶活性均会受到体内苯肽胺酸浓度的影响。结论:本实验建立了快速、简便及经济的苯肽胺酸检测方法,经验证该方法符合本次实验要求。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苯肽胺酸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双峰现象,提示其在大鼠体内可能存在肠-肝循环。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吸收快、分布广。组织分布研究中肾脏的靶向指数(DTE)值为4.77(大于1),提示肾脏可能对苯肽胺酸具有相对较高的选择性。氧化应激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苯肽胺酸会对大鼠血液、肾脏和脾脏的抗氧化系统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介绍了一种基于DSP的电流可整定的蓄电池恒流放电装置,详细讨论了其主电路数学模型和变参数PI控制策略.样机试验结果表明,控制策略可行,恒流精度高,装置使用方便.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发现的凝析油及油型气扩大了油田的勘探潜力。应用单体烃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技术,结合地质背景对凝析油、天然气和固体沥青进行的地球化学研究表
The evidences of the hidden mass boson existence are presented following the fruitful ideas of M. Planck and A. Einstein and using empirical data of modern phys
近10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上升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cpitheltal neoplsia,CIN)的年轻患者也有增多趋势。宫颈环切术因具有保留生育功能的优点,更适合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务的组织都有其一定的规律,要按照规律进行管理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工作,同样的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管理也要遵循规律。只有规律的约束才能切实做好学生
在以中文为语言工具研究德国民法时,“Sicherheitsleistung”、“Gewhrleistung”和“Garantie”这三个不同的术语通常都被翻译为“担保”。它们在德语原文中,由于用词不同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文章针对DZZ3型区域自动气象站出现的1次多个小时內数据错误且连续保持不变的故障,通过对电源系统、通信系统和主采集器等方面的排查和分析,找出了故障原因,并提出排除方法、
The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proof of the uniqueness theorem for solution of the equation for the non-local ionization source in a glow discharge and a hollow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