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效应连通性研究及其在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y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美国、欧盟、日本之后,中国于2016年提出中国脑计划,神经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是中国脑计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癫痫是由脑神经的异常放电引起的神经性疾病,其发作频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癫痫患者中有30%为耐药性癫痫,其治愈手段是采用外科手术来切除癫痫病灶,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如何在术前评估阶段有效地识别癫痫病灶与正常功能区。在众多术前评估手段中,颅内脑电图(i EEG,intracerebral Electro Encephalo Graphy)因其能够精准捕获大脑活动的快速状态,而成为临床诊断癫痫的金标准。本文从频域和时域两个方面对大脑连通性算法进行研究,随后将这些算法对记录到的癫痫发作时各相关区域的i EEG进行分析,得到癫痫发作过程中不同大脑区域间的效应连通性网络,然后采用分组分析与中心性分析进行统计性分析来区分病灶区和大脑功能区,从而为外科手术中癫痫病灶的精确定位提供有力依据。NPDC(Nonlinear Partial Directed Coherence)算法是一种在频域上有效检测信号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因果关系的算法,它基于自回归模型对数据建模,通常使用FROLS(Forward Regression Orthogonal Least Squares)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然而,FROLS算法抗噪性差,在高维数据上表现不佳。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本文基于卡尔曼滤波器对FROLS算法进行改进,称为FROKF(Forward Regression Orthogonal Kalman Filter)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在高维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仿真数据上,FROKF算法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抗噪性和准确性,而采用FROKF方法来估计其模型系数的NPDC算法,也鲁棒地检测出信号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因果关系。在时域上分析大脑连通性算法中,格兰杰因果(Granger Causality,GC)算法是一种经典并被广泛使用的算法。GC算法的鲁棒性严重地依赖于自回归模型参数(如模型阶数,也即信号间的时延等)的有效估计。针对这一问题,同时为了能有效地捕获信号间长时延对因果关系的影响,本文使用了在数据建模领域表现较优的一种神经网络:GRU(Gated Recurrent Unit)模型来对数据进行建模,替换掉经典GC算法中的自回归模型,称为GRU-GC(Gated Recurrent Unit-based Granger Causality)算法。自回归模型仿真实验和生理模型仿真实验都验证了GRU-GC算法在检测线性和非线性的大脑效应连通性的有效性和鲁棒性。最后,使用GRU-GC算法分析从真实癫痫患者疑似病灶区采集的i EEG的效应连通性,进而得到癫痫发作相关大脑区域的效应连通性网络。之后,采用分组分析方法对i EEG信号的12个通道(7个O组,5个P组)进行分类;同时采用中心性分析方法分析各个通道的重要性。实验结果显示,在癫痫发作阶段(ictal)只有一到两个通道与临床专家所给建议不一致,表明了该算法能作为癫痫术前评估的有效手段,为临床医生精确定位癫痫病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数据,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计算开销大,通常难以应用到大规模数据的学习问题上。而当面对大规模学习问题时,在线学习往往是一种易于应用且高效的方法。现有的在线学习方法大致可分为线性模型和核化模型两类。其中,线性模型的计算开销小,所以计算速度快。但当面临复杂数据时,这类模型在精度上很可能表现不佳。后来有研究者引入核技巧(kernel trick),提出了核化模
多标记分类研究中,一个示例(由属性/特征向量表示)会关联多个类别标记,利用多标记数据可以构造一个从示例映射到类别标记集合的分类模型,这样的学习框架适用于多义性对象建模。传统的多标记分类任务中,通常假设实例对应的标记集合是完全准确的。然而,在某些复杂场景下(如网络图片标注),与示例关联的候选标记集合往往含有噪声,需要对含噪多标记分类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针对多标记分类中噪声标记问题与多标记分类中特征构造
两阶段学习算法是将一些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由原始的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拆分为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而问题求解的本质保持不变的学习框架。最初,两阶段学习算法的引入是用来解决核Fisher判别分析(Kernel Fisher Discriminant Analysis,KFDA)在处理高维小样本数据时所面临的病态问题。具体地,两阶段核Fisher判别分析(Two-phase Kernel Fisher Dis
在标准偏标记学习框架下,每个对象由单个特征向量进行刻画,同时与多个候选标记相关联,其中仅有一个未知的真实标记。另一方面,在真实世界问题中对象的性质往往更为复杂,每个对象拥有多源的特征表示并且未知的真实标记也并非唯一。一般而言,有效的特征表示能显著提升学习系统的泛化能力,而偏标记特征表示任务由于标记的真实信息未知而具有较高挑战性。本文针对偏标记场景下的特征表示及融合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工作:
医学图像配准是医学图像处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和技术难点,对于图像融合、检测肿瘤生长等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图像配准旨在寻找将一幅图像映射到另一幅图像的空间变换。传统的配准方法迭代优化每一对图像的目标函数求解空间变换,存在配准时间长、计算量大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配准成为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基于深度学习的有监督配准方法虽然在配准速度与精度方面都
随着网络中数据信息的快速增长,知识库的规模也与日俱增。由于知识库中数据量的庞大规模以及复杂结构的限制,普通用户很难快速有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因此,基于知识库的问答,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于用户提出的自然语言问题,自动利用知识库存储的三元组信息(即知识)进行解答,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目前,基于知识库的问答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根据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三元组的数量可以将知识库问答分为两类:单关
多模态知识表示学习旨在从多模态数据中学习到关于其中数据、信息或知识的低维稠密向量形式的特征表示,作为近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多模态语义检索、视觉问答(VQA)、多模态情感分析等智能场景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虽然多模态数据能为许多任务提供比单模态数据更多和更有用的特征信息,但如何从多模态数据获得有效的表示学习结果一直是多模态知识表示学习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门控层级融合的多
知识图谱是人类知识的一种显式表示方式,作为近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语义搜索、人机互动、辅助决策等智能应用场景。然而,在各种知识图谱驱动的应用中,往往需要借助知识图谱嵌入技术将知识图谱中的元素表示为低维稠密的向量形式,弥补显示知识表示的不足,以满足大量推理、分析和预测的需要。虽然知识图谱嵌入已有很多研究工作,但仍存在知识表示不准确和语义不够丰富的明显不足:(1)基于翻译思想或
图像描述顾名思义,即给定一张图片,算法自动生成一段描述图像内容的文本。该任务对人来说很容易,但对于机器却非常有挑战性。这需要同时用到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实现从图像内容理解到文本生成的转化过程。图像描述应用潜力巨大、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应用价值,适用于人机交互、图片索引、智能监控、视频标注、视觉辅助等领域。近年来,Encoder-Decoder框架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描述任务中吸引了越来
单目深度预测是计算机视觉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在自动驾驶、VR游戏制作、影视制作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目前该领域仍然存在较多为解决的问题,例如使用雷达激光采集深度数据的过程耗费巨大且受天气、光照等客观因素影响大;基于稀疏深度图恢复的深度信息的方法存在边缘深度不连续的问题。本文利用立体图像对进行训练,旨在提高场景深度预测网络的预测能力,对深度网络结构、双目立体匹配、视差图优化等方法进行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