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PEDV 3CLpro底物识别与SARS--CoV--2受体识别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_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动物,主要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部分冠状病毒感染性极强、致死率高,是畜牧业或人类公共卫生相关的重要病原。主蛋白酶(Main protease, 3CLpro)、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及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 S)是抗冠状病毒策略开发的三个重要靶标。病毒复制过程中,3CLpro负责病毒多聚蛋白羧基端绝大部分非结构蛋白的切割成熟,RdRp是复制转录复合体(Replication/Transcription Complexes, RTC)核心。3CLpro和RdRp各自在不同冠状病毒中均具有高同源性,和保守的催化机制,是极具有潜力的抗病毒靶标。S蛋白负责冠状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以及膜融合,是病毒入侵宿主的首要因素,因此是疫苗及中和性抗体开发的关键靶标。本研究针对冠状病毒复制和入侵过程,以猪养殖业中重要病原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和当前肆虐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道冠状病毒2号(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为研究对象,分别对PEDV3CLpro和SARS-CoV-2S蛋白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进行结构相关研究,为抗冠状病毒策略开发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PEDV3CLpro二聚化和识别多肽底物的分子基础。研究通过分子凝胶排阻以及分析型超速离心证明了PEDV3CLpro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于溶液中。随后,解析了野生型PEDV3CLpro的晶体结构。我们基于结构,对二聚体界面关键氨基酸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PEDV3CLpro形成紧密的二聚体,单个氨基酸突变难以破坏其二聚体,但会使其活性降低;3CLpro的N端前8个氨基酸(N-finger)的缺失突变会导致二聚体解聚并失活。进一步解析了3CLproC144A突变体与多肽底物的复合物晶体结构,阐明了PEDV3CLpro识别底物的分子基础。PEDV3CLpro在P1位点识别Q;在P2位点偏好识别侧链较大的疏水氨基酸,如L和M等;在P1’位点偏好识别体积较小的氨基酸,如S、G以及A。随后,通过比较对三种不同的荧光多肽底物的水解能力,发现PEDV3CLpro相较于SARS-CoV3CLpro在P1’位点可以识别侧链稍大的氨基酸,如V和N。同时,发现不同冠状病毒3CLpro底物结合口袋中存在一些不保守的基序,这些基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底物识别。
  2.GC376靶向PEDV3CLpro抑制病毒复制的结构基础。验证了GC376可有效抑制PEDV3CLpro活性,同时可有效阻止PEDV感染细胞。进一步解析了PEDV3CLpro与GC376复合物的晶体结构,阐明了GC376结合于底物口袋的分子基础。最后,将复合物结构与已解析的TGEV3CLpro-GC376复合物结构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结合模式相似,但也存在一些结构差异。
  3.SARS-CoV-2受体识别机制。通过设计SARS-CoV-2嵌合体RBD,快速解析了其与受体人血管紧张转化酶2(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hACE2)的复合物晶体结构。阐明了SARS-CoV-2受体识别分子基础。并发现受体结合基序(Receptor binding motif, RBM)上的4氨基酸基序“GVEG”拉近了其与hACE2的距离,并产生了更多的相互作用,导致其亲和力远高于SARS-CoVRBD与受体hACE2的亲和力,生化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与复合物SARS-CoVRBD-hACE2比较,在SARS-CoV-2RBD-hACE2结合模型中,hACE2上与病毒结合的热点氨基酸K31和K353的构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K31与hACE2的E35距离拉远,两者均与RBM的Q493形成新的氢键相互作用,从而稳定了自身构象。热点K353在保留与hACE2D38相互作用的同时,与RBM的G496形成了新的主链间氢键相互作用。这两个与病毒结合的热点氨基酸通过调整自身与周围氨基酸的作用从而保持了其自身的稳定,在与病毒RBM的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揭示了SARS-CoV-2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巧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SARS-CoV-2的高传染性,也为抗体药物开发、优化和疫苗的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
  综上,本研究以两种重要的冠状病毒PEDV和SARS-CoV-2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究了PEDV3CLpro二聚体形成、底物识别特异性以及GC376抑制其活性的分子基础;然后研究了SARS-CoV-2S蛋白识别受体的分子基础。我们以冠状病毒复制和入侵的关键蛋白为靶标,为通过不同靶标开发抗冠状病毒药物、疫苗或抗体提供了结构基础。
其他文献
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的肿瘤性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等。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持续净化使得禽白血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禽白血病流行情况仍然严峻。对于后者而言,进行ALV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毒株分子特征、来源和流行趋势,对该病的有效防控与净化至关重要。本研究首次从巴基斯
学位
期刊
羊无浆体是经蜱传播的红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是羊无浆体病的病原体。革蜱属的蜱是羊无浆体病的生物学传播媒介。表面蛋白Msp1a、AAAP蛋白、VirB10和VirD4蛋白是存在于羊无浆体基因组中的一些重要分子。本研究利用这些分子作诱饵蛋白筛选森林革蜱中肠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试验研究病原-媒介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将森林革蜱中肠cDNA克隆到pGADT7-SmaI载体(Prey质粒)上构建了酵母双杂
囊型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俗称囊型包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分布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亚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尤其是北非和东非)高度流行。因受包虫感染的器官被废弃和包虫病患者的治疗费用,CE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人类和家畜,CE主要由细粒棘球绦虫广义种(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ensu lato)引起。基于线粒体(mitochond
具有致病性的寄生蠕虫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蠕虫感染是控制病原传播的关键策略。以核酸检测为基础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定量q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和重组酶聚合酶链式扩增等,均是能够有效检测蠕虫感染的方法。这些检测方法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和灵敏度高等优点。  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血吸虫病是一个被忽视的热带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重
学位
期刊
期刊
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疫苗免疫接种,能够预防JE。前期研究发现,JEV优势基因型由基因Ⅲ型转变为基因Ⅰ型,而基因Ⅲ型来源的疫苗不能够完全保护基因Ⅰ型JEV感染,需要研发基因Ⅰ型疫苗。为此,开展了如下研究。  为了鉴定细胞传代致弱的基因Ⅰ型弱毒株SD1
期刊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发展,与之伴随的疾病也越来越复杂。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 PPV)和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在临床养殖过程中常出现混合感染,且PCV2感染后会使猪产生免疫抑制,容易激发或并发其他传染病原,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 Hps)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常作为继发病